摘 要:本文對目前國內的關于老年社會工作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出老年社會工作的特點的方式,同時比較普通老年人與抗戰老兵群體,得出其需求的差異。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法,探索目前普遍社區中對于老兵提供的服務方式,并利用心理學量表對老兵群體心理狀態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設計服務項目,并參與實施, 根據其項目的可行性與效果提出了一般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老兵 社會工作 社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2
一、目前對老兵群體社會工作的相關研究
老兵屬于老年人群體,但是老兵的群體心理和行為方式呈現出獨特的特征。第一,在長期軍旅生涯中,老兵形成了高尚的價值和道德觀念和堅強的品質。第二、老兵有自己的一套生死觀念,用平常心看待生死。第三、老兵有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在年老之后,傾向于不依賴子女,獨立生活,避免給家人帶來麻煩。第四,由于戰斗的經驗給老兵留下了不同的創傷,人的性格有差異,形成了對待榮辱與功績的不同態度。(王大雙,2015)第五,戰爭多多少少給老兵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不乏因為戰爭而失去視覺聽覺,或手腳餐費,半身不遂的傷痛的抗戰老兵。第六,按照抗日戰爭期間入伍的年齡規定,大部分現存老兵的可能的年齡范圍為 88 到 96 歲,比普通的社區老人年齡更大。第七,由于戰爭帶來對家庭的破壞,大部分老兵家庭不完整,甚至很多是獨居老人,根據統計,農村有高達52% 的老兵無子女、無工資和無社會保障,也因此少了摯親為其謀取應有的社會服務與福利。(柯龍山,2016)
抗戰老兵作為普通老年人對社會需求的相同性??箲鹄媳鳛槔夏耆?,也有著許多與普通老年人相同的需求,因為戰爭對家庭的破壞性,抗戰老兵有著比普通老年人更高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由于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弱,對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房間收拾物品、洗換衣物、購買日用品以及幫忙做飯送飯”等需求較高;同理,因為身體健康的原因,對醫療護理服務需求也普遍較高,尤其是對于有患有戰爭后遺傷痛的抗戰老兵,對“體檢,義診, 買藥用藥,醫療報銷”等需求也比較強;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個例,也有部分抗戰老兵存在權益保障服務需求。即基本上,抗戰老兵的社會需求基本與普通老年人基本相同,可用“老有所醫”、“老有所伴”、“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綜合概括。(田北海,王彩云,2014)
抗戰老兵作為戰爭經歷者對社會需求的差異性。因為當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社區老年人對精神慰藉和社會參與服務需求也同步快速高漲。但抗戰老兵與普通社區老人有著很大的差別,由于戰爭的原因,抗戰老兵有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在年老之后,傾向于不依賴子女,獨立生活,避免給家人帶來麻煩。同時戰爭給抗戰老兵留下了不同的創傷,人的性格有差異,形成了對待榮辱與功績的不同態度。(王大雙,2015)因此,目前現代社區中對普通老人的社區服務, 以及親屬好友將其放在弱勢群體層面上,不合理形式的照顧和幫助,是與老兵長期以來形成獨立自主,自助更生的自尊心理是有著很大的矛盾,長期以往的社會服務,會造成抗戰老兵自我形成存在感生命意義的缺失。抗戰老兵的精神需求, 更多的是期盼自己的政治身份得到認可,有尊嚴地活著,得到黨和政府的肯定以及社會人士的尊重和關心。(徐炯權, 2013)他們也愿意且希望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當中,但非簡單的社區老人活動中,而是希望借助自己的人生經歷或所見所聞,參與更有意義,對人民、社會和國家依然有著貢獻的文化社會活動,希望以付出奉獻的形式,滿足自己對社會參與需求。
目前對老兵采取的主要理論與方法有:第一,緬懷治療法,讓老兵走出過的傷痛,從正面的角度去面對過去的失敗和困擾,肯定自己,促進對現狀的適應。第二,社會支持,社會網絡上包括家庭、親屬、朋友等給予個體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王大雙,2015)。第三,積極老年的理念?;趯夏隀嘁娴淖鹬?, 與以往的需求基礎區別開來,讓老兵能夠維持生活能力并對社會有所貢獻,與積極老齡化的觀點相似(王大雙,2015,錢寧,李艷華,2012))。第四,延續理論與人生回顧法,提高老兵的存在感,成就感,找到自我價值。(張寧,2014)。第五,敘事治療,敘事治療正是透過說故事,促使人們得到對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的“再經驗”與“再理解”,通過過往經驗的再體驗進而碰撞出重新建構生命的火花 (耿玉多,2014)。第六,優撫與安置,將社會工作中的知識用于退伍的安置于優撫中,促進其充分發掘和利用資源,發揮社會功能,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適應生活。(楊蓉,2014)。第七,小組與社區工作。(包福存,邱云慧, 2010)
二、現行老兵服務的不足之處
1.積極老齡化理念的不足之處
積極老齡化觀念的提出在2002 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十余年,但是還是處于一個宏觀上的理念,而且在這十余年之間,似乎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和對其進行完善。積極老齡化簡單來說,最簡單直接的認識就是“老有所為”,對于積極老齡化觀念的內涵是值得提倡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鼓勵老年人發揮“ 余熱” 對社會做出貢獻, 參與社會交往是對老年人的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但是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參與并不適用于老兵這一群體。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參與可以理解為老年人參加群體活動,但是基于以上的推測,80 多歲的老兵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有些老兵經歷戰爭后留下的生理創傷,他們都有很大的可能是不適合參加這種活動的。積極老齡化的所倡導的內涵是積極地, 但是它的實現載體存在一定的狹隘,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正與補充。
2.老兵群體的心理狀態關注度不夠
研究者通過發放問卷數據分析得出,抗戰老兵的心理狀態與我國軍人常模及我國常人常模相比存在更大的波動和不穩定,他們有更大的可能性出現憂郁、焦慮、偏執等性格特征,令人際關系緊張,容易發生沖突。但目前社區中并沒有看到老兵這一性格特征,將老兵歸為普通老人群體共同開展活動。endprint
抗戰老兵與我國正常人常模相比,除了敵對因子顯著低于我國正常人常模外, 其余因子均分以及陽性項目數均顯著高于我國正常人常模。通過抗戰老兵在SCL-90 上的得分與普通退伍軍人、我國軍人常模以及中國正常人常模的比較結果可以看出,抗戰老兵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和偏執因子上均存在明顯問題。
3.社區對老兵群體提供的服務缺乏針對性
現在的社區中,對于老兵的提供專門的服務是比較少的,其原因在于社區中居住的老兵數量不集中,其次社區的的服務沒有將老兵群體單獨獨立出來,僅僅分為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中觀群體。因此在社區所提供的服務中,老兵就很自然的被歸到老年活動的一類,“大水漫灌”式的老年活動其中有許多是不適合老兵群體參與的,因此老兵群體的參與度相對來說比較低。
3.1生理因素
耄耋之年的老人即使沒有疾病行動也不可能像 60 歲的老人一樣,再加之抗戰老兵是參與戰爭的老年人,生理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舊傷舊患,戶外的集體活動對老兵來說是不合適的。其次,老兵的心理特征的獨特性,也讓他們參與群體活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對于參與戰爭的老兵來說,戰爭史是他們心理的重要部分,也形成了他們強烈的自豪感、榮譽感、責任感,對于一些揣測的言論會是他們容易與其他老人產生沖突。
3.2觀念因素。
由于社區中的“大水漫灌”式的老年人服務項目,往往會忽略的男性老年人的需求和狀態。男性老年人較于女性老年人來說,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會更低,因此老兵群體也存在這樣的思想因素。其次對于社區的活動,男性老人會存在強烈的性別意識,一旦被判定為社會性別中女性角色的活動他們便會拒絕參與,長久以來,社區便忽略了關于男性老人活動設計。
3.3智力因素。
讓老人接觸并學習高新科技是許多社區和社工機構都會涉及的項目活動之一,其中有地電腦使用,手機、數碼相機的使用等。但是對于老兵來說,高新技術對其智力與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來說是有困難的,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讓老兵的高度的自尊心受損,并且產生質疑自己價值的想法,認為自身落后與時代,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
三、思考與建議
1.進一步凸顯對老兵群體心理特征的關注
通過抗戰老兵在SCL-90 上的得分與普通退伍軍人、我國軍人常模以及中國正常人常模的比較結果可以看出,抗戰老兵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和偏執因子上均存在明顯問題?,F行的對老兵群體的服務于關注應開始從生活優待生活補貼向老兵的心理狀態進行轉變,從多方面凸顯對老兵心理特征的關注,老兵心理幫扶將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2.對老兵群體的服務融入社會工作方法
在個案工作過程中,個案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維持著面對面或一對一的專業關系,運用專業知識、理論、方法與技巧協助失調的個人改善環境,增進生活適應能力;協調社會關系, 建立良性互動網絡;調適自我功能,促進人格發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態,來認識及面對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善用社會資源和機會,來解決問題,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質量。對于老兵的心理狀態分析,老兵與其他人相比更容易出現憂郁、焦慮等心理狀態,因此采取個案工作的方法可以針對性的與老兵進行輔導與幫扶,關注老兵的心理發展與個人發展。
小組工作其目的是促進團體或小組及其成員的發展,使個人能借助集體生活加快自身的社會化;協調和發展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和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發揮團體或組織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健康發展。利用小組工作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將老兵群體集合起來,令活動更多的針對性,其次根據老兵的群體特點,避免了與其他老年人發生沖突或其他情況的出現。
3.對老兵服務形式的多維度轉變
從集體活動到自身活動的轉變。上文對“積極老齡化”的觀念的分析和現行社區老年活動的探討,老兵群體并不適合社區中的老人群體活動,這是出于老兵的生理因素考慮。其次積極老齡化的觀念的內涵在于促進自身的發展,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不一定要參與到戶外活動或集體活動之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在于需找的興趣領域所在,并進行探索與學習。根據老兵的自身特點,社區應開始做集體活動到自我活動的轉變,老兵即使足不出戶,在家中著書立說,專研書法也是一種“積極老齡化”的途徑,而社區應該提供可行的資源與幫扶。
從生活關注到心理關注的轉變。通過心理學的統計分析,老兵群體的心理狀態更加顯著,現在國家對老兵的補貼與優撫措施已經較為豐富,過去社區對老兵生活的幫助已經不適合現今的情況。如今社區應實現轉型,作為老兵生活的基層單位,社區應該開始關注老兵的心理狀態,并將服務重點放在這一方面上。
4.發揮社區與老兵的雙向驅動作用
社區對老兵群體提供全方位服務。社區是老兵生活的基層單位,也是能最多了解老兵,對老兵提供服務活動的地方。社區應該開始轉變期服務形式,改變“大水漫灌”式的老年人服務項目,設計針對老兵群體的活動項目與幫扶措施,同時對老兵的心理狀態進行跟蹤與了解。對于一些具有特殊情況的老兵,如無子女, 無證明等導致生活困難的,應有更多的了解與幫扶。
總結
發揮老兵對社區文化的建設的驅動作用。老兵群體是社區中一個特殊群體, 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良好資源。老兵自身就是一個圖書館,他的人生經歷就是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讀本,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此外,老兵存在的保家衛國,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社區中的兒童青年教育的良好典范,因此社區應更加靈活的利用老兵對于文化塑造的優勢,發揮老兵在社區文化中的建設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樹強,増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學研究,2003 .
[2]何楠,増權理論與老年社會工作[J],法制與社會,2010.
[3]付再學,増權.老年服務新理念[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 .
[4]謝立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下的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探究[J].社會福利, 2012.
[5]楊蓉.退伍老兵安撫工作的社會工作介入[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6]崔麗.老年社會工作中國化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2012.
[7]柯龍山,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老年保障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6 .
[8]田北海,王彩云.城鄉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觀察,2014 .
[9]金華, 吳文源, 張明園. (1986). 中國正常人 SL-90 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雜志, 12(5), 260-263.
作者簡介:吳梓添(1996.5-),男,漢族,廣東省佛山市順德人,中共預備黨員,現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專業本科生,曾參與武漢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3項,已結項。獲得湖北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等榮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