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小會
摘 要:《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內容多樣、情感豐富,反映了當時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當前有關于《詩經》更多地是涉及某一塊民俗研究和整理分類,缺乏民俗因子文學價值探討。本文將以《詩經》及其內容作為入手點,結合當時社會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分析和探究《詩經》民俗因子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詩經》 民俗因子 文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1
《詩經》可以說是中華燦爛歷史文化中的代表性作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在《詩經》內容中,不僅有民間歌謠,也有不同階層的溫煦作品;不僅有美好愛情的歌頌,也有對自然萬物的向往,這也使得有關于《詩經》的研究熱度未減。由于《詩經》是周代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含有大量的民俗因子,因而有必要基于《詩經》中民俗因子,從民俗與文學之間的聯系著手,更好地分析《詩經》中民俗因子中的文學價值。
一、《詩經》中最具文學性的民俗因子
1.婚戀民俗因子
《詩經》中《國風》內容中有很多對于美好愛情的歌頌,在當時舊風俗大量存在的環境中人們對于自由戀愛的追求。《邶風·靜女》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描寫了男子等待約會的情境,《齊風·東方之日》中“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中寫了當時青年男女在家中約會的情景,《衛風·氓》中“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和“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描寫了男子以貿易之事商談婚事以及確定婚期的故事[1]。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男女自由交往的習俗,以及后來逐漸發展有媒聘禮制的條件交往,不僅需要有父母之命,也有媒妁之言,需要遵循一定的婚姻禮儀制度,并逐漸發展成為受到廣泛認可的婚戀民俗。
2.社會民俗因子
《詩經》產生于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思想萌芽時期,社會關系和思想文化非常復雜,存在著重重矛盾。內容中有對名門望族和貨幣財富的崇拜,有關于農事耕作的描述,有戰爭尚武的精神。《小雅·都人士》、《小雅·無羊》、《小雅·信南山》等內容中有很多對于領主的贊美,前提領主是受人尊重的,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詩經》內容中也僅局限于崇拜,而沒有對取而代之的想法。在當時社會過渡時期里,農業在人民政治和生活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周頌·良耜》中“畟畟良耜,俶載南畝……獲之挃挃,積之栗栗……”描述了農民經過辛勤勞作獲得大豐收的情景和喜悅之情,《衛風·伐檀》、《衛風·碩鼠》等也有許多關于農作物、農事耕作、勞動習俗的描述。《詩經》所處的年代是戰爭紛亂的年代,人們都以保家衛國為榮[2]。《商頌·長發》中“相士烈烈,海外有截”描述了將士英勇氣勢的場景,《秦風·小戎》、《小雅·出車》、《小雅·江漢》等也有大量對尚武精神的歌頌。
3.宗教民俗因子
《詩經》時代人物由于對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因而更相信天地神靈,宗教民俗占據著重要內容。《商頌·烈祖》中“自天降康,豐年穰穰”、《商頌·殷武》中“天命降監,下民有嚴”表明當時人們認為祖先有莫大的功績,通過祭祀宣揚先人的形象。《小雅·甫田》中“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描述當時人們祭祀求雨農耕的場景。《周頌·執競》中“鐘鼓喤喤,磐筦將將”刻畫了祭祀活動中伴隨樂舞的生動場面[3]。
二、《詩經》民俗因子與文學價值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詩經》作為文學的最初表現形式,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作品,民俗因子和文學價值融合最為原始也最為密切。《詩經》的內容來源于現實,來源于社會,來源于人民群眾。
民俗因子是約定俗稱的,是集體性的表現。民俗因子是那個周代和當地人民的共同生活方式,對于人民群眾——文學創造者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文學藝術審美還是創作源泉。《詩經》中大量的民俗因子融入到不同種類的詩歌作品中,包括青年男女約會和愛情婚姻內容、農事耕作和戰爭尚武的社會民俗內容、對于天地神靈祭祀和祈福儀式的內容。比如說,像春耕秋收、耕前和收后的祭祀、農業生產規模等較為完整地構筑了當時周朝農事活動的民俗[4]。民俗因子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影響著文學和作品,無論是在詩歌題材內容還是在文學思想性質都具有多樣性,從根源上制約著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體現在《詩經》詩歌中的描述人物中,同時也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詩經》距今時代非常久遠,對于《詩經》的注釋將《詩經》中諸多本來的面目進行了扭曲。但是民俗因子作為一種歷史傳承,較完整性地得到了保留。因而,有必要通過民俗因子研究《詩經》中的文學價值,消除《詩經》中詩詞釋義中存在的歧義,更為真實,更具有歷史意義[5]。比如說,有前人認為《詩經》中的婚姻愛情詩歌過于大膽和奔放,實際上從當時的民俗因子背景看,和當時農耕社會息息相關,更加關注于人力,像《周南·汝墳》中“未見君子,惄如調饑”描述了女子對愛情的坦白,便不難理解了。
結語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典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崇高地位。從《詩經》收集整理數千年來,人們對于《詩經》的解讀包括方方面面,既有文學研究,也有歷史探尋,還有詩歌鑒賞等。近年來,《詩經》的民俗研究吸引了更多的關注,以文學的眼光看待《詩經》,以民俗的背景看待《詩經》,通過《詩經》中的民俗因子和文學價值共同結合研究卻并不多見。因此,可以以《詩經》中的民俗因子為基礎,結合當時周代的社會大環境,從而更好地達到還原詩歌本來面貌的目的,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陳明富,張鵬麗. 《詩經》“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經注疏》對《詩經》八處“雨雪”之訓釋[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25-31.
[2]姚友賢. 淺析《詩經》的音樂美學價值[J]. 凱里學院學報,2011,04:121-123.
[3]李麗黎. 淺析《詩經》婚戀詩中的植物意象[J]. 名作欣賞,2014,36:125-127.
[4]胡鐵生,張曉敏. 文學政治價值的生成機制[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45-52.
[5]高小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J]. 文化遺產,2009,01:2-8+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