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應社會轉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提出了中國夢的理論,并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是以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前提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大力弘揚。和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研究其精神內涵,發掘其中契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精神特質,能夠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夢也以高度關注,對實現中國夢帶動世界共同發展報以樂觀的態度,但仍有少數國家持“中國威脅論”,面臨外部的機遇和挑戰,以儒家文化解讀中國夢,提高世界對中國話語體系的了解和認同,實現合作共贏。
關鍵詞:和文化;中國夢;推動
一、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定力綿延中華文化,凝聚中國力量
和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綿延著中華文化?!昂汀蔽幕械男〉郊彝ァ昂湍老嗵帯?,大到構建“和諧社會”,都無不滲透在當今社會中。而倡導“和”為貴的儒家文化更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華民族,讓其以禮儀之邦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如今,在中國發展面臨轉型的重要時期,在經濟新常態的狀態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也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行,一直在尋求以和平發展為前提的多元化道路,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之間的伙伴關系,打造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我們堅信,和平發展才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正確的道路和道德準則[1]。這也正是符合“和”文化的內涵。當前面對著西方各種意識形態的沖擊,“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更應該堅定自己,排除各種干擾,在對外來文化的欣賞包容與共存中堅定自身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承擔起歷史責任和擔當。
總之,“和”文化正是沿著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這條河流生生不息的發展并影響著中華文化,并在受到外來沖擊時不斷的發展和堅定自身,凝聚中國力量,團結一心,源源不斷的為中國夢的發展提供借鑒因素,從而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二、“和”文化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養料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精神養料。何為養料?汲取吸收并助其成長?!昂汀笔侵袊鴫舻膹姶髿v史根基,“和”是成就中國夢的基本路徑,“和”是中國夢的根本價值追求,因此,“和”更是中國夢的美好愿景[2]。中國歷史上,倡導以“和”為貴的儒家文化曾占據了兩千多年的統治地位,影響著中華文化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更加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選擇儒家文化沒有錯,選擇“和”文化沒有錯。而“和”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家庭和睦”更是滲透到了當今社會中,小到鄰里之間的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大到國家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社會,這都是汲取了“和”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正是因為繼承了“和”文化中的“和”的本質,中國社會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的中國道路。
“和”文化堅持自己“和”的本質,從而不斷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夢的精神養料,“和”文化用其豐富的內涵展現出其充足的“養分”,不斷的“喂養”著中國夢這課茁壯成長的大樹。
三、以其強大的文化耐力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和”文化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如今依然影響著中國社會,展現出其強大的文化耐力。文化耐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基于自身文化吸收、借鑒和整合生命稟賦,產生生存耐性,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從而展現出來的經久不衰的生命力[3]。而正因為如此,以“和”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才能夠不斷的在探索中引領著中華民族尋求屬于自己的文化,不斷的推陳出新,革故納新,才有了如今的正確的中國道路,才有了代表全民夙愿,凝聚中國精神力量的中國夢。
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同樣展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和地位的充分認識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母體和基因,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邃的精神追求。這種追求是我們保持中華文化自身價值認同,煥發中國夢“文化自信”的本源[4]。
基于此,中華民族文化在不斷追求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才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正是因為“和”文化的強大的文化耐力和文化自信,才讓中國夢能夠深深的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作為中國夢實現的堅實的根基。
四、結束語
中國夢的提出是中國社會的新發展,中國夢是中國億億萬萬同胞共同的理想,而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前,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和文化更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從原有的限制中跳出來發展自己,力所能及的推動中國夢的實現。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的了解和文化與中國夢的關系,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深刻關聯。和文化與中國夢,融合了傳統文化意蘊和時代發展精神,兼具重大理論價值和重要現實意義。和文化與和合精神在歷史的演進中貫穿,在中國夢的內涵中得到新的升華與發展。中國夢凝聚了國家、民族和個體的期待,容納了多元社會思潮和多樣價值訴求,統合了國家發展目標與世界和人類進步的趨勢。中國夢本身就是一個和合的夢[5]。今天,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深入研究和文化的時代意義、有效發揮其現實作用,為共筑“中國夢”營造安定和諧的外部環境,凝聚自強不息的內在發展動力,構筑堅實厚重的文化支撐,是非常緊迫的議題,是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去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在洋.和為貴—對實現中國夢的影響及意義[J].文化建設縱橫,2015(12).
[2]賈立政.和文化與中國夢的深刻關聯[N].人民論壇,2013(7).
[3]劉偉民.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耐力和文化定力[N].黑龍江日報,2014(11):12.
[4]劉偉民.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耐力和文化定力[N].黑龍江日報,2014(11):12.
[5]鄧之湄.將和文化與中國夢相結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5):A01.
作者簡介:
霍曉倩(1993.08—),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