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解決了大多數貧困生的困難,但當前學生貸款出現誠信問題突出,需從完善學校的運行監督機制,加大對學生誠信教育的力度,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詞:高校;助學貸款;誠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高校收費標準也逐步提高,以至于貧困家庭的經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已經開展的較為全面的助貸體系來保障家庭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幫助貧困生安心學習、正常生活、健康成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助學貸款誠信失衡凸顯現象令人擔憂,為使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能持續健康的發展,本文進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助學貸款中存在的誠信問題
1.借款學生誠信意識淡薄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免抵押、免擔保的個人信用貸款,憑借著學生的誠信還款,而學生作為貸款的申請者及受益者,其誠信顯得極其重要。但是部分學生誠信缺失和誠信意識淡薄,導致助學貸款申報虛假材料、違約率高、還貸率低等現狀。借款學生為得到貸款,從申報第一環節的源頭上,就并未如實填寫貸款材料;部分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直接影響了畢業后學生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的能力,而有的借款學生懷有僥幸心理,想方設法逃避債務。
2.學校誠信教育存在不足
學校誠信道德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誠信環境和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學校作為學生與貸款銀行的協調方,需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對借款學生的教育僅僅依靠助貸員老師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助貸員老師通過開會、宣講形式,只能達到瞬時效果,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將誠信問題形成系統的主題以及必修課程,才能普及誠信知識教育,才能提高學生重視程度,將誠信內化于心。
3.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瞬息萬變,而目前我國個人誠信體系并未建立起一套全國聯網、全程跟蹤的誠信檔案,在這情況下,生活和觀念處于無序狀態,大學生行為容易受不良的事物所感染。一方面,導致其無所適從、金錢至上等扭曲的價值觀,為滿足自己私欲故意夸大困難程度,從而在助學貸款方面出現誠信缺失現象;另一方面,當代95后大學生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部分大學生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一旦助學貸款采取失信的行為卻能獲得“收益”,就竟相效仿。
二、解決國家助學貸款誠信問題的途徑
1.加強大學生信用觀念和誠信教育
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進入到高校的大學生,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并且定型的人生重要階段,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應當常抓不懈,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
首先,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課程,將誠信作為一門必修課來學習,有意識的貫穿誠信教育。其次,結合校園活動對于誠信問題進行大力度宣傳,開展誠信知識講座、誠信演講比賽、征文大賽等,既能夠豐富同學們的課外活動,還能夠積極地促進同學們講誠信意識的形成。最后,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的平臺,通過微博客戶端分享誠信小故事,通過微信平臺宣傳誠信的重要性等。
2.完善高校助學貸款運行監督機制
高校在面對困難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時應該事先對貧困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摸底調查,建立貧困生誠信貸款檔案。
首先,學校應該建立貧困生檔案,讓學生自己如實填寫貧困狀況,家庭經濟來源以及家庭成員和經濟狀況等方面。其次,對于貧困生填寫的貧困生檔案進行調查研究,學工辦老師可以進行電話暗訪,與同學進行了解等方式落實該生是否具有申請助學貸款的資格。最后,學校應該完善監督體制,對于滿足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進行監督,讓助學貸款真正的用到實處,真正的幫助其完成學業,對于故意夸大家庭困難程度,將助學貸款挪作他用,不能夠如期按照時間償還助學貸款的學生加大懲罰力度,務必將助學貸款真正落到實處,幫助最需要幫助的學生。
3.加大政府對高校教育投入力度
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頻繁出現拖欠、失信等行為,有部分學生是因為家庭經濟環境差、就業情況不理想等造成的無力償還,所以他們干脆選擇放棄償還助學貸款或者延期償還助學貸款。
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獎學金等金額的數量,讓貧困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渠道獲得額外的金錢,使他們不必通過申請助學貸款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學業;另一方面,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高校應關注貧困生的就業問題,將品學兼優貧困生推薦到用人單位,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在其大學畢業時,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幫助其提升還款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曉.國家助學貸款誠信問題探究[J].時代金融,2011(14).
[2]李琳,李艷.高校助學貸款中的信用危機分析及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10(2).
作者簡介:
黃詩儀(1989—),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助教,碩士,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