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瀟+潘子超
從開創之初名不見經傳的民辦學校,到如今設施齊全、師資雄厚、辦學嚴謹、畢業生廣受社會好評的江蘇省重點技工學校,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僅用了五年時間。回顧該校的發展歷程,如果說精美的校舍、先進的實訓基地、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企業及伙伴院校等構成了學校發展的物質基礎,那么全校教職工多年來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付出與堅持則凝聚成了這所名校的靈魂。針對技工教育的特點,校長刁建平提出“特色是民辦學校生存的基礎,創新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此思想指導下,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的領導與教師們立足課堂內外,以學生為本,教書啟智,育人鑄魂,逐漸開拓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典籍入課,傳統文化塑造良好行為規范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每天早上7點10分,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內書聲瑯瑯。令人稀奇的是,這里的學生早讀課所讀的既不是語文、英語,也不是專業課資料,而是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
“《三字經》《弟子規》現在是學校的必修課程,我們要求全校學生每天早讀課、晚自習時朗讀、背誦這兩本典籍,并結合實際寫讀后感。”副校長楊道才認為,《三字經》《弟子規》等儒家經典句式整齊,韻腳嚴謹,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易于背誦。這些書中文字平直易懂,內容包括道德養成、行為規范、百科常識等,對于職校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和正確行為規范的確立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學習典籍,學生們提高了文化水平,提升了內在涵養,更加明事理、守規矩了。
此外,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學校還制定了不同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案。針對航空服務、交通客運服務、幼兒教育等女生居多的專業,學校開設傳統女德講堂,邀請常州市多所高等院校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方面的專家來校開辦講座,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愛心,塑造其溫良恭謙的精神風貌,促進其服務意識、職業道德意識的覺醒;針對數控加工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的學生,學校則要求其學習《道德經》,以此發散思維、開闊視野、學會思辨。
文專并重,聯動名企名校深化專業建設
一所職業學校能否贏得社會各界尤其是業界的認可,關鍵在于能否培育出大量動手能力強的實踐型人才。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在大力建設校內實訓設施的同時,不斷加強與業界名企、專業名校的合作。通過校企融合、合作辦學的方法,促使學生了解最新的業界動態,接受嚴格、科學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學校的兩大示范專業——航空服務專業與幼師教育專業就分別與常州市奔牛國際機場、常州東方航空公司、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無錫碩放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以及常州市阿蘭貝爾幼兒園、宋慶齡國際幼兒園、華山幼兒園、藻江幼兒園、開心幼兒園等多家知名單位達成了合作。通過中、高職“直通車”模式,學校還與蘇州百年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德學院、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無錫江南影視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合作辦學,讓一大批品學兼優、技能過硬的學生得以進入名校深造。為確保學生人人成才、人人就業,學校還組建了校企合作委員會,邀請近百家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加入委員會。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聽取企業對學校建設發展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匯總企業所需技能人才的規格、數量信息,聽取企業對畢業生使用情況的反饋意見。每學年,學校都邀請相關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參與制定培養計劃和教學計劃,同時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講授專業課。
在注重專業建設的同時,也注重文化課程建設。文化課程教育是職業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難點。由于職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加之很多學生將就業當做入學的唯一目的,從而忽視文化課程。副校長楊道才認為,現有的職業學校教材與職校學生的知識構成、學習特點等嚴重脫節,與其對著學生照本宣科,不如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內容,勾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踏踏實實地學到一些知識。比如針對英語教學,他建議引入影視英語課程,變書本教學為英文原聲大片觀摩,并要求學生看完一部大片后熟記片中的10句臺詞。在學生英文水平有所提高后,再逐步引入英語演講、英語辯論等活動,并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如面向航空服務專業開設旅游英語等。在其倡議下,全校文化課教師現正在積極構思課程改革方案,編寫新版教材,部分新式課程如影視英語等已在試行之中。
多點開花,第二課堂促進素質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人才對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很可能決定其日后工作觸及的深度和廣度。鑒于此,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果斷開辟了“第二課堂”,利用每天下午兩節課后的一小時時間,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專項課外技能訓練及社團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而且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每周一、三、五的下午,各班老師以班級為單位,結合所學專業特點,組織學生進行鋼琴、舞蹈、書法、繪畫、形體訓練以及瘋狂英語等特色訓練;周二、四下午,學生們依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加入社團,并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道開展社團活動。
“辦學之初,校領導和教職工就達成了共識,對學生要進行‘高中式嚴格要求、半軍事化管理,而在社團建設、學生活動等方面則要努力營造出‘大學式的自由氛圍。通過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努力將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型的人才。”副校長楊道才解釋道。在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該校社團蓬勃發展,現已形成國學社、古箏社、輪滑社等大小社團數十個。2016年10月,學校播音社、攝影社、夢想文學社等多個社團強強聯合,共同組建了新社團傳媒工作室,使校內采編、寫作、播音、攝影攝像、圖片處理、視頻剪輯等“小能手”齊聚一堂。為進一步鍛煉社員們的寫作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校果斷“撒手”,將校報采編、校園廣播、學校官網及微信公眾號維護等工作全權委托傳媒工作室。傳媒工作室的學生們不負眾望,采新聞、跟活動、訪人物,拍片不止,筆耕不輟,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校內外的宣傳報道任務,而且在江蘇省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第九屆德育現場會上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社團。此外,該校的模特社團也在2016年江蘇省比基尼大賽上獲得了二等獎。endprint
德育量化、主題教育,激發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對于職業學校而言,德育可以說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堅持“做事先做人,成才先成人,教書先育人”的育人理念,為強化學生“三自”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獨具匠心地制定了“德育學分制”的管理方法。
“德育學分制”,顧名思義,即對學生德育方面的要求進行細化,并一一量化為學分,從而根據每個學生的德育學分進行加減、匯總。學生籌劃活動、在比賽中獲獎、發表文章、揭發和檢舉壞人壞事等行為都可獲得加分,若有不文明舉動則會被扣分。學生的德育學分低于一定標準,將無法參與三好學生的評選;德育學分不合格者,學期末將約談家長,共謀家校聯合教育;屢教不改者,畢業時將不予推薦就業,甚至緩發或不發畢業證書。實踐證明,“德育學分制”將德育工作制度化、學分化,將德育目標詳細化,變口頭說教德育為行為德育,既優化了教師的德育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壓力,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
在推行“德育學分制”的過程中,校長刁建平反復強調:德育學分制只是手段,絕不能以單純的扣分代替德育過程;德育制度的改革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應當通過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學會做人的基本原則,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鑄就誠信、積極、獨立、和諧的個性。
副校長楊道才對此感觸頗深:“技校學生在中考中失利,大多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絕望、迷惘,不愿思考今后的發展方向,總想著逃避。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只是德育工作的基礎,關愛學生,讓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讓他們明白在技校一樣能成才,一樣能成為大國工匠,這才是德育的靈魂。”
為確保德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從自主性和趣味性著手,形成了“主題教育,全員參與”的德育模式。圍繞學生的德育工作,學校每周設定一個小主題,每月設定一個大主題,并利用每天晨會、夕會、早操、課間操的時間,宣布主題內容,要求各班級圍繞主題開展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今年三月,該校的月度德育主題是“禮儀教育”,第一周與第二周的主題則分別為“學雷鋒,做好事”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主題教育的引入,使得原先枯燥冗長的“說教式德育”轉變為內容充實、趣味性強的“動態化德育”,學生在快快樂樂的活動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強化了規范意識、紀律意識。
為培養學生的自覺、自主意識,常州市工貿技工學校大膽地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鼓勵學生自查、自糾。如今,該校校內幾乎沒有保安,所有的安檢、巡邏、秩序維護工作完全由“學生安檢隊”負責。遇到爭執、斗毆等難以處理的情況,“學生安檢隊”成員第一時間向校領導反映,由校領導出面進行處理。在住宿管理方面,學校僅為每棟學生宿舍樓配備一名生活老師,宿舍的日常管理、檢查等完全由各寢室的室長及各班的生活委員負責。副校長楊道才說,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匯報,校領導可以及時掌握學校各個方面的動態,及時處理突發狀況,這是傳統的校園管理無法做到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如今學校學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已步入正軌,校園秩序井然,不文明現象鮮有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