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碩
摘 要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簡要談談自己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認識,提出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 良好習慣 行為細則 心理暗示法 主動性
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枝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習慣》一文中強調:“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可見,對于學生時期的孩子們而言,良好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良好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呢?下面結合筆者教學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明確行為細則,“他律”向“自律”轉化
(1)學生參與,制訂行為細則。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讓孩子先弄清楚自己該做什么,怎樣做。例如,根據中學生的行為、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生“一日常規”、“學生生活常規”、“學生文明禮儀常規”和“學生勞動常規”等常規制度,并編印成冊發給每個學生,鞭策他們言行循“法”,知行統一,堅持不懈,循序漸進,使這些日常行為規范逐步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并恪守一生。
(2)以身作則,家長、教師導行。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學生心理學家和學生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有了好的家庭教育,而得不到好的學校教育也同樣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一方面,學校不僅要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開辦家長學校,與家長取得共識,共同探索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規律,共同研究培養成學生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對策;還要對那些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不穩定或易反復的學生加強家校溝通,盡可能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學校要保持與學生所在社區的聯系,廣泛借助社會的大教育力量,充分發揮社區的幫教功能。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齊抓共管,進一步鞏固學生形成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
在學校,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老師,在家里,孩子接觸的主要人物是父母。由于學生的特性,他們會不知不覺得、不加選擇的模仿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在孩子周圍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所謂“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因此,特召開了以《與孩子同成長》為主題的家長會。與家長達成共識,即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和老師必須首先做到,時時處處給孩子起示范作用。
(3)及時督促,形成自我約束。培養習慣堅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首先完全有老師和父母來管理和約束。
2運用心理暗示法,培養學生建立自信心
(1)善于發現學生閃光點,及時鼓勵學生。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要做善于從多角度透視的有心人,務必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老師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為主,鼓勵學生進步。陳鶴琴也主張在學生習慣的養成中應多鼓勵。他說: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勵的方控制學生的行為,來督促學生的求學。消極的制裁不會發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有位男同學,入學一段時間,他給人的印象是調皮,而且作業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可在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上,他不但在短跑、投擲、立定跳遠這幾項體育項目中表現突出,而且班集體榮譽感很強。在班會中,我沒有直接表揚他,而是對全班同學說:“咱們班有一位同學在運動會中不但成績突出,而且一心要為班集體爭光,大家猜猜他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答出了他的名字。看得出,他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這時再看看他,坐得多么端正,目光中充滿了自信。下課了他走到我的面前,充滿稚氣地對我說:“老師,最近我一直堅持跑步,所以體育成績才會這么好!”我說:“那你可真是一個有毅力的孩子,老師相信你以后不但體育好,紀律、學習樣樣都會有好成績,你說是嗎?”只見他努力的點點頭,蹦蹦跳跳地玩去了。此后,又一個懂事、守紀律的孩子誕生在班中。但習慣在養成過程中總有反復。當他如同以前,又一次未完成作業便將本子交上來時,我在全班展示了他以前寫得又準確又工整的一次作業,大家發出嘖嘖的稱贊聲。從此,他的作業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
(2)以個體優點暗示全班學生。作為個體的學生在發展中各方面都會有差異,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以一處閃光點暗示全班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主體參與閃耀光芒。例如,在一次教學中,由于天氣漸冷,上課時便將教室窗門關起來,可風一吹,門就開了,于是,用一塊抹布夾在門縫中。下課了,同學們拉開門出去活動,抹布掉在地上,一個個同學從上面踩過去、跨過去。看著那塊無人理睬的抹布,我的心理不是滋味。忽然,我的眼前一亮,嘉豪同學上前主動撿起抹布并掛在了掛鉤上。上課了,我向同學們描述了剛才的一幕,并說:“我相信,其他同學要是看見了,也一定會像陳嘉豪那樣做,人人都是一個熱愛班集體的同學。”從這以后,班上的掃帚倒了有人扶起來,獎狀掉下來了有人重新粘好,地面有紙屑有人主動撿起。
3落實具體責任,發揮學生主動性
你的是你的,別人的是別人的,所有的經驗、習慣、知識都應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探討,只有這樣,他所得來的經驗、知識,所養成的習慣才是最牢固的,才是真正屬于他的。現在的獨生子女們各個嬌生慣養。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些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也被長輩們替代了,孩子們根本就得不到鍛煉的機會。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要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可忽視參與、實踐的作用,要讓每個孩子清楚哪些事情是必須自己做的,這些事情,老師、家長決不包辦代替,只作引導。我們學校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要求主要是:每日記準作業要求;帶全每天所需的學習用具;做完作業后整理桌面;按時作息,整理被褥。據此,又向家長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中提出的任務完全由孩子獨立完成;如孩子做的不好,可在剛開始的一周內予以指導;不能因為時間來不及或是孩子做的不盡人意而代替完成。
(2)相互檢查共求進步。現在的孩子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樂意當一名管理別人的小“干部”,再當小“干部”的過程中,自身的某些缺點也被有意克服了。于是,讓班上的每個同學都有管理任務,為使大家養成書桌整潔的好習慣,課間,同桌互相檢查桌面,每日抽查組員的桌面。這一舉措使孩子們不但主動參與了,而且在檢查別人之前總能先檢查自己是否按要求做到了。
4結束語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重視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靜.淺析班級管理中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新校園旬刊,2015(8):169-169.
[2] 孔玉芳.淺談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J].飛:素質教育版,2013(7):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