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菲++陳璐璐
摘 要:隨著信用消費、理性消費等模式受到廣泛的認可,大學生理性金融消費成為消費金融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從介紹大學生金融消費需求和金融消費平臺出發,分析大學生金融消費現狀及特點,結合近期校園貸案例,指出大學生金融消費存在的問題,并從外部監督、金融消費平臺、學校教育及學生個人四個方面考慮,給出大學生金融消費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金融消費;消費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9-0067-02
2016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中螞蟻花唄表現搶眼,“雙十一”開場僅30分鐘的時間,螞蟻花唄的支付金額就達到了45億元,第一小時交易筆數達到2 288萬筆,支付成功率達到100%。相對于其他支付方式,螞蟻花唄吸引了更多的大學生消費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于缺乏消費觀念,消費意識淡薄,容易在金融消費過程中表現出非理性行為。研究大學生理性金融消費既有益于解決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金融消費需求與金融消費風險之間的矛盾,也有益于規范開拓金融市場,保障金融市場有序發展。
一、大學生金融消費的需求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大學生金融消費需求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對高檔商品消費欲望強烈、臨時用錢需要、資金獲取渠道有限以及后續信貸需要。隨著經濟不斷增長,大學生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除了滿足日常的必要開支,其對手機、電腦、化妝品等高檔消費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除此之外,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人群,正準備從校園走向社會,注重培養自身素質,在此過程中,會存在預算外的開銷,包括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等級職稱考試的費用。但是在收入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大學生消費群體會借助消費金融工具來滿足消費需求,與此同時產生后續信貸需求。
目前大學生金融消費平臺主要包括兩種:第一種是類似于京東白條、阿里花唄、趣分期等的分期購物平臺;第二種是類似于名校貸、優分期、信用貸等小額現金貸款平臺。
二、大學生金融消費現狀及特點
1.行業市場發展情況及相關案例。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從2013年進入探索期,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資本、各大綜合電商巨頭紛紛入局,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目前處于市場啟動期,2016年迎來高速發展期。與此同時,有關大學生金融消費新聞進入大眾視線,而校園貸亂象等負面新聞更是頻頻發生。如:20歲的彭軍借校園貸欠下10萬元,父親打工幫其還債。95后女生小于向多個校園貸平臺借款本金30萬元,并部分提供“裸條”擔保。如今,利滾利,小于要償還借貸平臺總計本息達50多萬元,相關借貸“裸條”被發至網絡。
2.大學生金融消費特點。通過分析相關的案例,可以總結出大學生金融消費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誘惑性。“無擔保、無抵押,當日放款”,在一些大學校園內、各種社交軟件常見此類誘人的貸款廣告。借貸公司聲稱手續簡單,無須任何抵押就能放款。可以看出,這些條款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第二,合法性。我國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民間借貸款利息不得高于銀行同期借款利率的4倍。但隨著校園貸的不斷蔓延,某些借貸網站只允許“熟人”借貸,其借貸關系往往包含著高利息,甚至是高利貸,他們將合法的部分在線上展示,不合法的部分私下約定,披著合法的外衣進行借貸。第三,往復性。由以上案例也可以看出,當事人并非是一次性借大額款項,而是分次小額借款后所欠本金和利息不斷積累形成大額負債,數額巨大導致無法償還,大學生有了第一次借貸經驗之后一般都會繼續借貸。第四,風險性。由于大學生金融消費存在誘惑性,看似合法,實則已經觸犯法律底線以及其周而復始的特性,結合大學生本身的涉世未深,對法律知識了解甚少的特點,大學生金融消費在發展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安全隱患的顯現,需要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
三、大學生金融消費中的問題
1.監督機制的問題。目前,大學生金融消費比較普遍,但是相關的政策和法律并未立即執行,社會行為的規范缺少重要依據,無法對交易雙方簽訂合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甄別,只能通過輿論的力量來糾正不道德的行為,效果甚微,容易讓別有用心之人打法律“擦邊球”賺取利益。
2.大學生金融消費服務平臺的問題。大學生消費服務平臺作為大學生金融消費資金供給方,在法律制度滯后、交易對象維權意識較為淡薄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受到利益驅使,利用虛擬的互聯網平臺,賺取非法收入。
3.學校教育問題。很多高校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的生活情況,也不注重對安全教育方面的學習,關于消費金融利弊問題的相關課程和講座開展較少,學生接觸社會知識的機會較少,缺乏自我審慎和正確評價社會的能力。
4.大學生自身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不少大學生在相對富裕的環境下成長,而且又是獨生子女,月生活費較高,但是缺乏理財觀念,花錢沒有節制,導致超前消費盛行。
四、大學生金融消費建議
1.政府部門創造安全消費環境。政府部門應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大學生金融消費市場,維護市場秩序。堅決打擊不合法的分期信貸產品,從根源上凈化大學生金融消費環境。加強網絡的監管力度,撤銷不實宣傳廣告,篩選虛假欺騙性信息,提高交易信息的透明度。
2.金融消費服務平臺提供健康的消費環境。大學生金融消費服務平臺了解大學生金融消費的特點,但是只抓住了大學生對金融消費的需求,通過滿足需求來創造收益,從企業經營追逐利潤的本質上來看,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從市場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很可能擾亂了市場秩序。所以,金融服務企業應該增加風險意識,提升社會責任,給大學生金融消費提供健康的消費環境。
3.學校教育引導理性消費行為。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更承擔著教育和培養學生社會生存技能的職責。大學生信用意識的形成和理性消費觀念的養成并不是靠自學就可以掌握的,更需要學校教育的引導。學校應該經常向學生普及金融知識,包括相關課程、講座和課外活動的開設,以及輔導員、教師和學生的日常交流。
4.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一般情況下,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用都是固定的,所以應該提前做好消費計劃,量入為出,如果有分期消費的計劃,就應該事先了解產品信息,將費用平均分攤,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對資金進行規劃,合理配置。除此之外,大學生應該學會自我控制,對于各種各樣的外界誘惑應該堅持自我,不要盲目跟風或者攀比。同時,也要學會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和篩選,理性對待各種信息,獨立思考,一旦接受了分期消費,就應該履行契約內容。
參考文獻:
[1] 宋錦航.消費金融發展探索[J].中國金融,2015,(4):86-87.
[2] 劉山.我國消費金融發展與規范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
[3] 王紀鵬.大學生網購分期付款的發展潛力分析[J].山西科技,2016,(10):78-80.
[4] 刑文豪.淺析大學生金融消費的安全機制[J].商場現代化,2014,(24):124-126.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