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要: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加快,計算機普及面積不斷擴大。推行科教興國戰略的過程中,計算機普及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少數民族具備區域性的特點。對于區域性的少數民族學生,信息技術教學面臨著較多的問題。為體現科教興國戰略的有效性,需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可提高各學科學習效率,推動學生參與性,促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在信息技術教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區域的信息技術課程普及與教育工作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明顯。但是相對而言,少數民族區域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比較落后,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教學不理想的現狀。即便是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仍舊以傳統方法講授。長期以往,必然影響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的興趣。因此,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強化自我學習,提升技能
任何學生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都會產生向往與新奇,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也不例外。因而,該區域學生對信息技術有著某種熱切的渴望。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掌握學生的這一特點,及時的疏導,并采取有效的策略進行引導[1]。與其他學科考試不同,信息技術課程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其操作性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信息技術教師更重視教學操作的有效性。如,教師在指導新課內容前,有必要向學生強調操作的要領,然后讓學生嘗試著去完成。學生嘗試后,教師就可在操控平臺上進行示范性操作。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觸類旁通,不斷滿足自我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提升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學生制作powerpoint的時候,教師不可將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可讓學生探究式的制作powerpoint。在學生探究后,教師便可有效引導學生操作示范,并加以點撥,如此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能夠進行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學生便可輕松掌握此次學習內容。
二、交流學習,提升能力
觀察中可發現,少數民族的學生比較善于溝通和交流。教師應積極創造交流與研究的平臺。每一項任務的提出與完成,應是學生自主探究后相互交流的好機會。唯有在組織交流中,學生才能夠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了解到學習中的不足之處,繼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經過交流與思考,學習能力就會不斷提升,操作的也就會越來越嫻熟。如,教師介紹編輯圖片的時候,可讓學生自主選擇當前使用頻率較高的編輯軟件,隨后分組討論。通過展示平臺將每一組學生的探究結果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了解到,不同的編輯軟件,處理圖片的風格也就不同。但經過溝通與交流,學生就會掌握圖片處理技能和方法。事實上,教師應用這種對比方法進行處理的效果,要優于教師一一講解,演示的效果更好。
三、合作學習,實現共贏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小組合作是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自然分組后,并為每個小組進行職責分工,明確小組同學所需完成的任務[2]。應用小組形式展開教學,可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促使學生在團結合作中進行探究。采用這種小組探究的模式,就能夠讓學生學習到信息技術知識,同時還能夠認識到集體的作用,增強學生團結意識與集體主義觀念。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進行有效引導,經過合作學習,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同時掌握新的知識內容,獲得新的技能。實踐中可發現,部分學生對教師的引導非常反感。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在分組的時候,可有針對性的分組。將操作技能嫻熟的學生搭配操作并不是非常完善的學生,以此可形成互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四、結語
簡而言之,在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需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并學會信息操作技巧,以此更好適應社會發展,激發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唐緯.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旬刊,2015,13(1):118-119.
[2] 買買提熱西提·吾買爾.淺談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學[J].亞太教育,2016,11(10):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