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玲
摘 要 新課標提高了低年段識字的要求。面對龐大的識字量,如何才能讓孩子輕松愉快地識字呢?我嘗試著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快樂地識字。
關鍵詞 識字 課堂 校園 家庭 家校
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規定第一學段的識字量為1600-1800個。也就是說,第一學段承擔了整個小學階段幾乎一半的識字量。這比原大綱的要求多了500-700個。新課標增加了低段的識字量,實施識、寫分步,多識少寫的原則。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呢?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1課堂重指導
(1)立足學生,優化識字教學方法。識字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學齡初期的兒童,他們只有6-7歲。心理學研究證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的具體的有趣的東西,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要優化學生識字教學的方法,切不可忽略這一普遍的規律。我們常用的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是最簡單,最容易掌握的識字方法。但每節課的機械重復,讓這些識字方法變得枯燥無味,幫助記憶的效果大大下降。我在原有的識字方法上加入新的元素,賦予它新的生命。如“甜”字的教學我對學生說:“在你的舌頭邊上加一節甘蔗,味道怎樣?”這樣“甜”字的字型記住了,甜的感覺也出來了,記憶自然就深刻了。再如“打”字的教學,我讓學生用手去拍打一顆突出的小釘子,釘子沒事,手可是有點疼,這“打”字相信是不會忘了。還有“澡”字的教學,我聯系了“操”字幫助記憶:“做完早操渾身是汗,快用水洗一洗澡吧。”還是原來的方法,我只是把生字與學生的感覺、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感覺這些字寶寶就在身邊。那么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有趣的游戲;學生記住的不再是呆板的漢字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文字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濃了,課堂氣氛也更活躍了。
(2)立足課堂,教授識字的方法。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識字能力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識字能力,能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形成獨立識字的本領。課堂上,我實施了“扶——引——放”三步走。首先,由我教導學生識字的方法,扶著學生初步感受識字方法的巧。接著,我試著引導學生去發現:還有那些字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識記?最后,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練習:誰能當當小老師用好方法教我們記住生字寶寶?經過這一循序漸進的由學到用的過程,識字方法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當然,這不是說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過程中我不斷的反復、引導,只要功夫深,鐵柱就能磨成針了。
(3)張揚個性,鼓勵自主識字。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識字方法后,我要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識字。在6、7歲孩子的眼中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們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能飛出宇宙,超越時空。每節課,我都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主識字的方法。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再到班上集體匯報。或許他們的方法并不巧妙,或許他們的想法有點強差人意,或許他們的方式有點不可思議……但他們經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了字這比什么都重要。把孩子的這種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到學習上,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起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2優化校園識字環境
校園,是學生平時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根據低段學生無意注意、無意記憶占優勢這一特點,巧妙妥善地利用好這個環境,能使學生的識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在校園里,凡是學生能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地方,都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識字環境,要“讓校園中每一個事物都會說話”。具體的做法可以是:(1)給花草樹木插上牌。給校園的花草樹木插上牌,寫上它們的名稱、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等。這樣既讓學生在玩耍觀賞之余自然而然地識了字,又學到一種知識,同時陶冶了情操。(2)給常見的物品標上名。校園里有許多學生常見、常用的物品,不要等學到它們的時候才出現這些漢字。可以事先在這些物品上貼上注音名稱的小紙片,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解決這些生字的識記。(3)辦好黑板報、宣傳欄。學生都喜歡看黑板報、宣傳欄。班級的黑板報可以根據學生每個階段的識字需要,適時地刊出各種韻文,學生習作等。(4)舉行各種展覽。學生表現欲強,自信心強、模仿性強等心理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各種展覽,為學生的識字活動鋪設一種良好的環境。如優秀習字作業展、優秀作業展、優秀作文、優秀摘錄、手抄報展等。
3家庭重實踐
(1)開發識字資源,讓識字與生活融在一起。學習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歸于生活,生活才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因此,我讓家長開發生活中的識字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進一步提高識字的能力,擴大識字量。①給家里的家具、家電、日常用品都貼上小標簽,讓漢字就像天天見面的家人朋友,久而久之就記在腦子里面了。②識記親人的姓名。在已經會讀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記起來就更容易了。③隨時隨地,順手拈來都是學習的好機會。逛街讓孩子留意周邊的廣告牌、路標;逛超市讓孩子尋找目標商品;看電視識字等等。孩子識字的渠道多了,識字的量就多了;識字的意識增強了,識字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2)親子閱讀,把識字融入到快樂的閱讀中。識字教學一直提倡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親子閱讀是讓孩子運用識字的方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擴大識字面。如何開展親子閱讀?我和家長商討了幾點做法: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孩子的房間隨處可見的都是書,讓孩子與書生活在一起,讓書成為孩子的好朋友。②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共同交流,讓孩子感受閱讀的樂趣。③孩子獨立閱讀,向家長展示閱讀的成果,讓孩子感受成功的樂趣。通過閱讀可以鞏固舊知,學習新知,也可以加深孩子對字詞的理解,一舉三得。
4家校巧結合
6、7歲的孩子最樂于參與活動,最善于表現自己,最喜于接受贊揚。我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平臺,開展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我們不定期的開展故事大王擂臺賽、識字袋展示會、猜字謎比賽、童謠創作會等活動。在活動的歡聲笑語中,識字成為了孩子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在識字教學中,沒有最好、最巧的方法,只有不斷地完善。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以上文字只是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一點感受,借此來共勉,讓我們在教學這片沃土里繼續耕耘!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