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忠
【摘 要】農村初中的學生很樸實,但學習比較隨意。為了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農村初中;問題情境
一、研究的必要性
數學在各學科之中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其本身以嚴謹而著稱,這給學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壓力,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出數學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質,再加例題,這樣使得數學課枯燥乏味,學生只知道學習數學就是學習解題,使不少農村初中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愛好。現代教學論認為,情境教學法應被教師所采納,這是因為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把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好,使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得到養成和發展。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農村初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引導農村初中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使學習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體會到數學的趣與美,產生明顯的學習意識和情感共鳴。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形式上以動腦為核心,進而輻射到動口、動手、動筆等諸多互動因素,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提供足夠的交流機會,從而培養農村初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
“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教學要向學生生活世界回歸。”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加強數學學習內容與農村初中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引導他們對數學產生良好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的調整教學方法、調節教學氣氛,結合農村初中學生實際創設一定情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表面上看,數學似乎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但他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對一些實際問題,農村初中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的有親身經歷,所以創設現實素材的問題情境,農村初中學生都會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從而一開始就能充分調動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1: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平面內點的位置與坐標”的教學中,老師提問讓學生討論:“如何尋找汪洋大海中發出求救信號的遇險船只?”“如何在電影院中找座位?”以上兩例由于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農村初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新課的欲望,同時讓農村初中學生經歷了將實際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的過程,從而既提高了農村初中學生數學的興趣,也結合生活實際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使農村初中學生就會對它產生興趣,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為學習數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讓數學思維在創設情境中得到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讓農村初中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體驗、發現、挖掘、探究因素,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通過動手實踐、數學實驗和各種創作的形式,讓農村初中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發現數學,認識數學,探究數學,實現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如利用幾何畫板創設問題情景,讓農村初中學生進行大量的圖形觀察和實際問題的演算,從直觀想象進入到發現、猜想和歸納,然后進行驗證和證明,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農村學生需要動腦分析和歸納,讓他們親歷數學問題的建構過程,并逐步掌握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方法。在幾何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定理發現的教學,精心設計再現定理產生和發展的各種情境,引導農村初中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去歸納、去發現定理。幾何畫板給我們提供了實驗室,農村初中學生可以通過變化圖象、測算、觀察、歸納、形成猜想、證明猜想。
例:在上教版九年級第一學期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教學中,可這樣設計:①畫任意△ABC和△A1B1C1,用幾何畫板測出這兩個三角形的六個角,②調整使∠A=50°,∠A1=50°,觀察△ABC和△A1B1C1是否相似,③調整使∠A=50°,∠A1=50°,∠B=∠B1=60°,測算AB∶A1B1= ,AC∶A1C1= ,∠C=∠C1嗎?△ABC和△A1B1C1相似嗎?④讓農村初中學生任意變換③中角的度數,并完成③中的每一步。通過實踐農村初中學生認真整理,分析數據,并相互交流、討論,寫出結論,教師再引導農村初中學生分析、概括、歸納,形成猜想: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最后指導農村初中學生進行證明。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設計具有啟發性的、能激發農村初中學生求知欲望的問題情境,使農村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創新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