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誼英
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是幫助學生及時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的一種基本途徑。因此,在實施創新教育的今天,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徹底打破以往重復性的、應試性的、單一性的書面作業,使作業不再枯燥乏味,缺乏情趣,要能夠充分地使學生張揚個性,挖掘其思維潛力,使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那么在新的理念指導下要如何使設計形式多樣、內容現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創造性的作業呢?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選擇性作業,讓學生體會成功
人的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這直接導致了人的能力的層次差異。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發現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布置作業時,我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必做題是基礎知識,要求全體同學都會,而選做題則根據實際情況,課堂時間等,精選設計作業題,在數量上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注意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所以設計作業時,不但要使智力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也能著手解決,品嘗成功的喜悅,而且要為智力水平較好的學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一種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如教學《誰先上場——可能性》一課后,讓學生回家用可能性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摸獎的小游戲,并與你的父母一起做游戲,在玩中學,體會可能性的大小,這種作業方式一定會成為學生最開心的作業。
三、探索性作業,引導學生的探索欲
科學、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培養學生具有在數學活動的探索能力。如:學習了《利息》一課后,可讓學生調查銀行利息最近三年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增強學生的數感。而且還體會利息的變化與國家經濟息息相關,以及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與我們的社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
四、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用武之地。為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結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培養用學生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可能性》的知識后,布置學生為超市設計一個摸獎的方案,要求學生分別站在商場和顧客的角度進行設計,摸到一、二、三等獎的可能性各是多大才會被接受,讓學生體會到二者之間的差異,并體會到對知識的應用,站在的不同的思考方式上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效果。
五、自主性作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作業設計中,我們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分析評價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例如:學習《統計》知識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調查活動時,有的組調查班級男女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書類型,有的組調查男女學生的業余愛好,有的組調查自己家中一個月使用的塑料袋數量,然后根據收集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分析評價,并從中體會現實意義。
六、制作性作業,使學生成為創新者
數學作業不應受學科的限制,應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因此作業時可讓學生動手進行一些小制作,作一些小研究,以此引導學生探索。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之前,布置學生如下作業:請你能給家中的長方體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好嗎?學生會動手進行大量的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表面積的含義。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能使課內、課外融為一個整體,使預習、鞏固、拓展三段式作業的布置渾然一體,自然天成,使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使它能夠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的愉快而豐富的經歷,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協調發展,數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花季的兒童,應該有花樣的作業,相信會收獲同樣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