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語言模糊性是法律語言學界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從法學、語言學、認知以及文化角度入手,都可以對法律語言學的模糊性做出解釋,因此,運用多學科知識對法律語言模糊性進行具體分析,對揭示法律語言模糊性特征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律語言;模糊性;法學;語言;認知;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55-01
作者簡介:武守信(1980-),男,河南濮陽人,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
法律語言是人造語言,與自然語言一樣具有模糊性。法律語言模糊性一直是法學和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有必要從多學科角度對法律語言的模糊性進行探析,進一步揭示法律語言的模糊性特征。
一、法學自身局限性
為了純正地表述法律問題,法學家匯聚語言精華,創造了法律語言。理論上講,法律語言應該明晰、簡潔、嚴謹、莊重,也應該是法律語言的最根本性特征,甚至可以作為法律語言存在的理據(沈宗靈,1994)。但在實踐中,作為法律法律載體的法律語言卻有很強的模糊性特征(劉蔚銘,2001)。其原因十分復雜,從法學角度來分析,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主要是由于法律規則的滯后性和不完全性造成的;同時,由于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復雜,人們對法律語言的理解和使用,不能像客觀存在的有形物體一樣去把握,只能靠思維去理解,在此過程中,需要人們借助自身體驗、邏輯推理以及事實判斷等對具體實例進行把握和分析,期間難免會出現語言與法律精神脫節的現象(董光音,2006)。鑒于此,為了彌補不足,立法者需要借助語言的模糊性特點,作為主要修補工具對法律漏洞進行完善,這也是法律語言模糊性產生的法學根源所在。
二、語言自身局限性
眾所周知,語言是法律的載體,用以傳達和執行法的精神。然而我們很少會注意到,法律語言會隨著環境、時間、主體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給法律語言使用者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是法律語言模糊性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語言使用和語言研究來說,如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使用法律語言準確表達法律概念,是法學界和語言學界面臨的共同問題。
語言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總是喜歡選擇經濟、靈活、便利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處理現實事務。然而,法律語言為了追求意義穩定,很少像日常語言一樣變更語言意義,形成了法律語言創設和使用的一慣性原則。從語言自身局限性角度看,法律語言的一貫性原則與日常語言的靈活性原則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也在這一差別中產生。如,由于法律語言堅持一貫性繼承原則,法律語言中的“意思表示”一詞,與我們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意思表示”盡管同形,然而它們在各自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卻有著天壤之別。
三、法律語言模糊性的認知視角
針對同一法律事件、法律文本,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得出不同的結論。由于成文法是對人們生活中的具體事務的概括、抽象性規范,是對事務和行為的共有特征的描述,而人們在使用這些規范的時候,總是會將這些一般性規范與具體情節聯系起來,這就使得法律語言在不同使用主體之間發散出不同的意義,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因主體認知能力的差異而產生模糊性。法治實踐要求穩定的法律,而法律穩定的重要條件是法律規范的含義應該穩定,這就要求法律語言從不同的法律主體出發,對法律語言的措辭做出全面考慮,最大限度消解法律語言的模糊性。
法律語言對于一般法律主體而言,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同主體可能做出不同解釋。但是從作為特殊主體的法官的角度來看,盡管對于具體法律事件和具體法律行為的解釋和判決,最終表現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同時,法律推定法官對法律事件的分析和解釋是權威和正確的,并作為事件處理的唯一、有效解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法律語言是清晰的,法官仍然要在紛繁復雜的解釋方法中,找到與案件匹配的解釋,法律語言對于法官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總起來看,限于主體認知能力、法學思維能力以及,法律語言仍然是模糊的。
四、法律語言模糊性的文化視角
法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會生活條件下,統治階級所創治的法律規范、制度,以及人們對于法律現象的態度、評價、情感、習慣、心理等學說理論的有機復合體系(沈宗靈,1994)。法律語言承載和傳達著法律文化的內容,反過來,法律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法律語言的表達。法律文化影響法律語言的精確性,也會影響法律語言的表達效果,同一法律語言形式,在不同文化語境具有不同意義。
我們不妨從文化角度出發,以“強奸”一詞為例進行解釋,在日本法中,強奸屬于親告罪;在中國法中,強奸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不屬于親告罪?!皬娂椤币辉~在日本和中國都指向同一法律事實,規范同一法律行為。但是,由于日本和中國在男女性行為、性文化方面差異巨大,兩個國家的法律對該事實的法律評價不同,以致出現了日本的“強奸”在中國并非“強奸”的情況,形成了法律語言的模糊現象。因此,法律語言是在特定法律環境下、特定群體內使用的專門語言,文化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語言模糊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董光音.簡析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及其模糊性的消除方法[J].河北法學,2006(8):159-160.
[3]劉蔚銘.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性質與成因分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18-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