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初中后進生的心理問題是農村初中道法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它不僅影響到學科教學,影響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更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初中后進生的概念、表現、危害和產生原因,整合道德與法治的心理知識,提出四點做法:一是挖掘潛能,控制情緒,克服自我;二是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三是學會溝通,換位思考,克服逆反;四是學會學習,激發興趣,克服厭學。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農村初中后進生;心理教育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89年就對健康作了如下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1]而身為一名初中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農村初中后進生的心理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它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學科教學,影響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更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農村初中后進生,指的是由于家庭不關心、任由孩子自由發展,及受到學校歧視等,造成成績或思想品德差、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2]他們的心理問題,一般表現為不求上進,厭學,吸煙喝酒,損壞公物,罵人打架,癡迷上網,以及紀律破壞者,道德行為和生活習慣不端者等。后進生的不良行為和現象的產生,有家庭因、社會、學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心理因素。他們由于錯誤、缺點多,經常受到指責和一定程度的歧視,長期處在一種消極、恐懼、自卑的心理狀態中,要么對自己完全或部分喪失了信心,要么極度自我,甚至出現仇恨他人的現象。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重在從“心”開始,解決后進生的心理問題。
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主要立足學生的學校生活,適當地兼顧家庭生活,滲透社會生活,具體包括:成長、友誼、師長、生命、青春、情緒情感、集體生活、法律生活八大主題。這八大主題雖然在內容領域上相對區分,但在思想理念上相互滲透。滲透比較完整的學習觀念,強調相互依存的生命關系,呵護并促進青春成長,引導自我意識在逐步擴展的生活中獲得健全發展。可見,教材中處處滲透著心理學的知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素材和因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使它成為后進生心理教育的主陣營。
一、挖掘潛能,控制情緒,克服自我
農村后進生在認識和處理問題上,喜歡以“我”為軸心,而不考慮他人與班級的利益。他們有時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也會感到內疚和懊悔,但自我心理使他們常常因芝麻大的事情,情緒就會失去控制。爭強好勝是中學生的共同心理。由于主客觀原因,后進生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思想問題,處于后進狀態,他們往往不甘心長期落后,想進步但缺乏嚴格要求自己的勇氣和信心。教師如果引導得當,他們就會走向正道;教師如果放棄或引導不得法,他們萌動的上進心就可能泯滅。因此對后進生切忌“看扁”、“看死”,應從本質上發現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和閃光點,千方百計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能”,充分調動他們向先進方向轉化。
我所教的學生中曾有一個被大家公認的“老大難”小葉,該生惟我獨尊,脾氣暴躁,有時可能為一件小事大發脾氣,同學們都躲著他,他沒有任何朋友。當我講授《學會控制情緒》時,有意識地設計了幾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由這名同學來回答。當然他回答正確,我當即表揚了他。課后我又找他談心,指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與他就課本中提供的控制情緒的方法進行探討,確定適合他的控制情緒的方法,還約定由我對他進行提醒和監督。這以后,他的情緒明顯改變,即使有時控制不了發脾氣,經我的提醒和談心,他都能向老師和同學道歉。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現在他已完全融入到班級中,與很多同學成為了朋友。
二、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
自卑是青春期的一個重要心理特點,自卑就像是潮濕的火柴,永遠也燃燒不起成功的火焰。農村后進生總感到自己缺點多、名聲不好,老師和同學瞧不起,再努力也很難挽回影響,因而往往悲觀自卑、心灰意冷、情緒低沉,對前途悲觀失望。對這類學生教師應以極大的熱情,給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鼓勵,使他們丟掉悲觀自卑心理,既看到自己的缺點,又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的有利條件,振作精神,鼓起進步的勇氣,揚起前進的風帆。
記得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個學生小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性格很內向,缺乏自信又有些自卑。但是,小強上課不搗亂,很安靜,很少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在《認識自己》教學時,為了鼓勵那些長處和優點不是很明顯的后進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閃光點,我設計了“我想表揚你”的活動。通過尋找班級里每天的點滴正能量和進步表現,很多原來不起眼的學生,特別是小葉經常登上了班會課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獎勵和表揚,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克服了自卑心理。
三、學會溝通,換位思考,克服逆反
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是農村初中后進生的一個重要思想障礙。他們認為父母或老師對自己不好,有偏見,對父母或老師的教育和批評總是持反對態度,甚至明知自己做錯了事,也不愿意承認。有的愛“鉆牛角尖”,即使自己沒道理也要與他人一辯到底,越是批評教育越是我行我素,批評教育越多越反感,能做對的故意做錯。逆反心理是初中階段學生普遍具有的,只不過在不同的學生身上表現程度不同而已。
在《愛在家人間》教學時,針對關于逆反心理的教學內容,我不是簡單地講授教材,而是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資料說明逆反心理對青少年成長的妨礙,并啟發后進生列舉自己身邊的例子或結合自己的事例來說明逆反心理的危害,觸動學生的心靈,增強學生的危機感。然后進一步說明逆反心理有害無益。這時的后進生迫切想知道如何消除逆反心理,我就因勢利導,講授如何克服逆反心理。后進生都表示今后一定要注意學會與他人溝通,多站在老師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對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我課后與他們談心,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四、學會學習,激發興趣,克服厭學
厭學是目前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后進生表現得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后進生甚至認為自己反正達不到要求,抱著“死豬不怕開水燙”、“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最終選擇厭學、不學、逃學、退學和離家出走等。而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表明,采用生動活潑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教學方式,可以成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此,道法教師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后進生在參與道法課的教學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以此消除后進生內心深處對學習的恐懼和抗拒,進而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享受學習》教學時,針對“學會學習”這個重點,我先播放歌曲《時間都去哪了》,吸引了后進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后合作學習教材P22的“探究與分享”中的“時間去哪兒了”。后進生在小組長的組織下,積極探討:①比較這兩幅圖有哪些不同?②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③回顧自己的一周,你的時間去哪兒了?你該怎樣有效利用時間?我在巡視中發現,后進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參與討論,也樂于去討論。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用書》編寫組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用書[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2]唐思榮.農村初中后進生心理問題分析及矯正對策研究[J].德育與成才研究,2016(11).
作者簡介:
林明尚,男,教育碩士,中學一級,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三角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