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賢
【摘 要】小學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啟蒙教育階段,在這段時間內,學生會接觸到陌生的知識,學習如何寫字、算數、繪畫等,其中寫字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環節。由于小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字,發生錯誤是難免的,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適當進行糾正,讓學生正確書寫文字。主要探討小學生書寫出錯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糾正錯別字的策略,希望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錯別字;學習習慣;漢字組成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質量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興趣、未來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在糾正學生錯別字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分析出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的策略,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一、小學生出現錯別字的原因
1.漢字本身特點
學習漢語的人都會反映漢字書寫的難度極大,主要原因就是漢字包羅萬象,漢字的起源包括象形文字、形聲文字、會意文字等,文字數量也十分龐大,給書寫者帶來不小的壓力。
2.小學生自身學習的局限性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接觸的事物也比較少,在書寫文字時,會感到非常陌生,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記憶程度不深,在學過之后很容易忘記,再次書寫時,就會發生錯誤。此外,小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也比較差,例如在寫“拔河”時容易寫成“拔河”,一些細節問題難以捕捉到。
3.教師的原因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會增加教學的內容,每節課文字的數量較多,學生在學習下一個文字時,會忘記上一個文字,一節課下來所記住的文字數量非常少。還有的教師忽視了聽寫的重要性,不注重多種方法相結合,致使教學效率不高。
二、小學語文糾正錯別字的策略
1.理解漢字的字義
在充分理解漢字字義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快速地學習漢字,掌握漢字的正確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先為學生講解漢字的意思,然后再教他們如何書寫,這種先講字義的方式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讓學生從音、形、義等方面對漢字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從而減少錯別字的發生。
我國的許多漢字都存在一定的規律,當學生掌握這種規律之后,就能舉一反三,學會如何快速記憶,而不會被漢字的假象所迷惑。同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書寫的內容,側重于文字的聽寫,對學生經常出錯的文字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可以讓他們對這些文字產生一種正確的認識,發現經常出錯的規律,從而提高自己的嚴謹度以及對文字的敏感性。例如,學生在寫“候”與“侯”兩個字時,經常不清楚兩個字的使用區別,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這兩個字的含義,在與時間、季節發生關系時,要使用“候”字,當形容王侯將相等有社會地位的人時,要使用“侯”字,通過這種類似的講解,加深了學生的理解,降低了學生犯錯的概率。
2.利用漢字的相關性
漢字包含許多規律,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學習漢字,也能減少錯別字的出現。所以,在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使用觸類旁通的方法,通過漢字不同的筆畫、不同的讀音、不同的適用語境等來提高漢字的區分度,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國的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在幾千個漢字中,難免會出現相似的情況,此時教師要將類似的文字進行組合教學,讓學生區分不同的漢字,在區分的過程中,學習的效率也會提高。例如教師在教授“木”字時,可以再將“禾”字加入進來,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兩個漢字之間的區別,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許多漢字的偏旁部首也存在較大的差別,例如“晴”“情”“清”“睛”等幾個字非常相似,教師注意使用偏旁部首當作區分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偏旁部首學會理解這些文字,理解文字的語境,從而減少書寫錯誤。
3.建立錯別字記錄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建立一個錯別字記錄本,這樣能夠讓學生加強對漢字的記憶程度,減少錯別字的出現。例如學生在習題中、作文中經常會出現錯誤,教師就要讓學生將其中的錯別字以例題的方式記錄到自己的錯題本上,并幫助學生將類似的漢字進行區分,梳理漢字的脈絡,學會區分漢字的區別。學生在錯別字記錄本上要詳細記錄自己的錯別字,并及時進行更正,將正確的漢字使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這樣做的效果更加醒目,也容易記憶。例如在詞語“口渴”和“喝水”中,很多學生會弄混“渴”字和“喝”字,此時,將這兩個字記錄在本子上,就能根據偏旁部首的不同進行區分,加強學生對這兩個錯別字的記憶。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認識到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及時糾正學生的小錯誤,不能只通過反復記憶來加強認識,還應當注意使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消除錯別字產生的根源,提高學生對漢字字義的理解能力,發揮漢字的相關性和區別性,對非常容易混淆的錯別字進行重點記錄,讓小學生在正確的習慣下進行書寫。
參考文獻:
[1]劉敬孝.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糾正錯別字[J].教育教學論壇,2014.
[2]袁龍娟.小學語文糾正錯別字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