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品質、開發非智力和獲取眾多信息的基礎。課堂學習是實施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主渠道,是學生探索交流學習的平臺。所以,如果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的心理狀態,最有效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數學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若能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全面的、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益觀,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數學教學目標之中
一堂好課的標準不只是教師教得有多么精彩、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還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從全面素質培養的角度來評判。一堂好課,除了知識的傳授與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還應包括師生在課中積極情緒體驗的狀況,包括學生由此獲得的在生活中的啟示以及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技能的興趣,包括學生在這堂課中心理健康發展的習慣培養與問題的糾正,以及其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參與意識、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體現。因此,教師應建立全面的、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益觀,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數學教學目標之中,使數學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真正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效益。
教師在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應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的共性心理和個性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套用相同的模式。如同樣一節新授課,甲班可設定“增強學習意志力”教學目標,乙班可設定“使學生有成功的愉悅”教學目標等,因班而異,因需而定。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可以與知識傳授同時完成,可以是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是在美的體驗和愉悅中凈化心靈。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時,通過對“軸對稱圖形”的研究,使同學們體會到了幾何圖形的對稱美,并且要求學生例舉身邊的“軸對稱圖形”的例子,使學生們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從而培養學生美的情感。
二、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讓學生建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1.活用數學知識,糾正不良心理傾向
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它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因此,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在教學“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出現的懶惰問題,選用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來做實例,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元、角、分時,針對學生中的浪費現象,可讓學生算一算自己星期天一天的花費,算一算哪些花費是不必要的,可以省下來的不花的,鼓勵學生聚少成多,對學生進行節約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意識。
2.善用“數學小資料”,啟智明理
每冊數學教材中都編插有許多“你知道嗎?”、“數學小知識”等開拓學生視野的數學小資料。如: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五冊第13頁中的:乘號“×”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國數學家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號斜過來表示乘……第九冊第71頁中的:大約在2000年前,我國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的方田章就論述了平面圖形面積的算法……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愛國情感的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教材這一特點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并從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增進心理健康。
教材中還適當地安排了一些思考性的練習題,教師還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練習題,激勵學生大膽嘗試,敢想敢做,敢于超越自我,培養他們頑強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培養他們在當今社會應有的健康發展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的成功感。
三、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訓練他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21世紀科技競爭激勵,成敗往往取決于人們的合作。而經驗告訴我們,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沒有恐懼心理,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形成積極學習的集體氣氛。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去獲取知識,從中感受到群體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教師讓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袋子,里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讓一個學生按小組其他同學的要求從袋中摸出一個物體。這個活動就使得他們必須合作才能完成,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到既要有競爭意識,又要善于合作學習,從而訓練學生健康的心理意識。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同一層次的學生走在一起,并且冷落成績較差的學生,有些能力強的學生出現了驕傲、看不起別人的心理等情況,此時,教師要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學習成績叫好的學生與后進生交朋友,讓學生中聰明者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努力、樂于助人;思維不夠敏捷者也不自卑,而是虛心誠懇。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同學交往,多交好朋友,并且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閉的心理毛病,使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2.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活動,體驗成功的愉悅,促使個性健康發展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自己對學習變得更加自信,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對學生來說,成功的喜悅很大程度上來自別人對自己肯定、評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要注意表揚鼓勵為主,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指導和訓練,以此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組織學生互相評價,相互評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分步肯定評價法,不要以一個完美無缺的答案作為評價結果的唯一標準。
例如:在教學簡便運算78×99+78時,有位同學板演成:78×99+78
=78×(100-1)+78
=7800-78+78
=7722+78
=7800
這時并不能因為他與書上的運算方法不符而加以否定,教師可引導學生合理評價:能認真審題,發現了解題中數據的特征,懂得把99轉化為(100-1),最后運算結果也是正確的。接著,讓學生展開磋商,怎樣使他的解題思路更趨完美。有位同學上臺用彩色粉筆在“+78”旁添上“×1”,使這位同學茅塞頓開。另一位同學提示:你在第二步中可運用過去學過的加減法簡便法進行運算,這一思路讓每個同學的思維都進一步提高。這樣的相互評價,不僅保護了同學,幫助他樹立自尊、自信,鼓勵他自強,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對人、對事客觀公正,善于待人的精神。而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通過評價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從而提高學生做人的品質。
作者簡介:
李淑卿(1973.4~),女,廣東開平人,本科,小學數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