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直接關系到大眾生命健康及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對于即將承擔“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的醫學生來說,其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現象令人堪憂。在客觀分析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現狀及危害,探究原因,提出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培養有效途徑:一是為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養成搭建自主學習平臺;二是積極營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和心理環境;三是以校園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責任意識能力。
[關鍵詞]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培養
[作者簡介]汪燕春(1981—),女,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心理咨詢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撫州 344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現狀及‘多層滲透培養策略研究”(16DQ33)
生命責任意識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所應承擔的生命責任的自覺意識,是生命道德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社會成員除對自身的生命負責外,還必須對他人或他類生命負責,正確處理與他人、他類生命以及人類生命繁衍和社會發展的關系[1]。如今,受信息多元化發展的沖擊及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淡薄,輕視生命、浪費生命、傷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醫學院校應在嚴抓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基礎上注重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培養。
一、醫學生的職業特點凸顯其生命責任意識的重要性
古人云“醫者父母心”,它不僅要求醫護人員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技能,而且在防病治病過程中要有責任心和崇高的職業敬仰。西方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稱贊醫學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崇高的工作,醫療行業的特殊性要求醫務人員具有很強的生命責任意識。現在有些醫學生對所要從事醫療行業的特點、職業要求知之甚少,缺乏應堅守的道德標準和責任意識。筆者對學生的心理與職業規劃現狀調查結果表明(見表1):急需對醫學生進行職業認知的教育,培養生命責任意識,提升其職業勝任能力。
二、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危害
(一)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
醫學生責任感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如下:
1.自身的身心健康意識淡薄。生命的第一含義是維持生存的健康,醫學生雖然平時學習各種醫學知識,但很多不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做出一些浪費生命、透支生命的行為。如男生吸煙成癮、酗酒、通宵上網熬夜,女生上網聊天甚至婚前行為等等。另外近年來醫學生的心理問題增多,甚至部分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輕視生命。據某醫學院對208名學生抽樣調查顯示,有26.8%的人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3.4%的學生有自殺行為[2]。
2.對他人生命責任的淡漠。部分醫學生學醫目的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傾向,他們漠視他人生命,以個人利益為中心;職業道德趨于淡化,出現職業倦怠,敬業精神缺失。一份對某醫學院500名醫學生生命觀狀況調查發現,對于傷害他人的行為,有12.87%的學生表示理解,有2.03%的學生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3],表現出對他人生命的淡漠。另外有的醫學生生命敬畏感缺失,甚至殘害他人他類生命。
3.對生命的社會價值認識不足。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尤其臨床醫學由于專業性強,社會需求學歷層次高,專科生就業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醫學畢業生忽視對更高生命價值的追求,忽視“為何生存”的價值關注,而更傾向于對“如何生存”的關注。
(二)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危害
1.危害個體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生個人發展。由于醫學生服務對象特殊性,專業性強,所學科目繁多,實踐性強。調查發現,與其它專業相比,較多的醫學生SCL—90因子達到中度以上痛苦水平。如沒有積極的生命責任意識引導,他們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更談不上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立足和發展。有的醫學生職業適應障礙日趨嚴重。
2.對社會和諧產生消極影響。積極的生命責任意識能規范、約束和指引人們的行為,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許多醫療事故的發生,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醫生有無責任心,對患者生命是否敬畏的問題。醫護人員消極的生命責任意識不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醫患雙方的生命都會受到威脅,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
三、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生命責任意識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和社會的參與有限,高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生命教育的主導作用。結合我院實際,醫學生學習、職業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的培養。
1.為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養成搭建自主學習平臺。發揮學生本人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促使其生命責任意識的自主養成。通過黑板報、校園報、微信、微博等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提供豐富的生命教育學習資源,讓學生領悟生命的價值,知感恩,珍愛生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敬畏。以團支部為單位,通過主題教育的方式再現醫療事故實例,如在實驗、實習和工作過程中出現紕漏、差錯,會給患者帶來危害。讓學生提前意識到行使醫護人員責任義務的重要性,為今后從醫做好鋪墊。
2.積極營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和心理環境。學校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在學生中積極營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和心理環境。
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生命責任教育。醫學專業課教師要充分挖掘醫學專業課程的生命教育內容,發揮學科教育在學生生命責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如《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是認知生命的基礎;課程講解中引導學生呵護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長,也要推而知之他人的生命亦彌足珍貴;在生物課程中,以生命為題解釋人類的生、老、病、死和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死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過程,并做到敬畏生命;《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課程則讓學生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成長不易”,懂得生命是和父母息息相關的,從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另外,醫學院校在加強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如傳授學生對中暑、意外傷害、溺水、心臟病發作等常見疾病的急救技能,有助于他們更好地保護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總之,生命責任教育應成為醫學院校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醫學生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獲得有關生命的知識,從而對生命形成全面的認識。
積極營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心理因素通常會成為主導生命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體勇于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當前,醫學生作為特殊大學生群體所承受的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相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大。調查表明(見表2):種種壓力交織在一起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目前醫學院校應從培養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的角度,通過心理課程教學和心理咨詢來及時緩解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通過開設《醫學心理學》(48個學時)、《護理心理學》(32個學時)、《大學生心理學》(16個學時),任課教師要結合醫學生實際,講解醫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和特殊心理問題的應對方式,讓醫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生命觀。
3.以校園志愿服務為載體,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責任實現能力。生命責任實踐,是一個將自我責任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融合、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4]。這些都有助于醫學生重新審視自身生命的價值,并關愛他人生命和培養生命責任意識。依托校園志愿服務平臺,知、行、思三者合一,讓他們在實踐中實現自我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增強責任實現能力。
我院自2007年開展校園志愿服務以來,已經形成比較規范的志愿服務體系,設立了實驗室服務崗、班導崗、環保崗等16個志愿服務崗位,把學生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從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另外,組織學生在業余時間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如利用所學知識幫助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到社區、農村進行醫療知識宣講等,使他們在服務過程中增強職業角色意識和生命的責任感。志愿服務能夠增進學生對勞動過程的體驗和勞動成果分享的喜悅感,從而培養他們“我服務,我快樂”的良好品格,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培養積極的生命情感。如我院志愿者在完成志愿服務后分享心得體會,普遍感到志愿服務有利于改進自身的不足。如2015級護理2班的一位學生談到:“志愿服務鍛煉了我吃苦耐勞的精神,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也改變了我自卑的性格”。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尤其對一些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增強其家庭責任感。
綜上所述,醫學院校應正視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意識缺失表現及危害,致力于其生命責任意識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為社會輸送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醫護人員。
[參考文獻]
[1]許海元.當代大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現狀及培養對策:基于大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現狀的調查[J].道德與文明,2009,(3).
[2]周賢君,胡慧娟.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及應對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3]賈國燕,王雯妲.論醫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
[4]單江林.校園志愿服務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