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昆
摘 要:國家和社會的迅速發展變化,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此過程中,消費者也更加關注自己的消費權益保障問題,但是在多地此種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出現了諸多矛盾,尤其是信息權的保護問題,為了解決這種矛盾,還需要使用法律的武器。民商法的產生就是為了協調多種社會生活矛盾,結合民法和商法的相關理論,在實踐當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基于此,本文對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民商法;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問題;研究
消費者的信息權主要是在消費的基礎之上按照消費的真實全面性以及及時性所獲得的多種權利。當前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因此信息時代的來臨也讓消費者意識到自我信息權利的保護。消費信息權保護立法和侵犯消費者信息權的民事責任都屬于消費者信息權當中的關鍵性保護內容。以下對對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1 民商法視角的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理論基礎
1.1 消費者信息權的經濟學理論分析
消費者信息權屬于經濟學概念范疇的內容,更是經濟學當中重要和關鍵的理論。包含了完整的信息還有不完整的信息以及非對稱性信息,從經濟學的視角上對消費者的信息權進行分析是本文的關鍵內容。第一,對于完全信息的概念解釋,完全信息主要是消費者能夠在市場當中獲取一些有效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傳播在消費者當中不能受到過多的束縛,也不能被組織,并且每一個消費者在消費市場中都獲得相等的權利。第二,不完全信息主要是在消費市場上在某一個時間、地點等等不能獲取完全性的信息。消費市場當中的每一種信息傳播和獲取需要付出成本,并且諸多經濟性消費性活動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結構也不是十分完善,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這些因素勢必決定了最后,消費者要想獲得信息就需要付出某些代價,一般為成本代價。第三,非對稱性信息,非對稱性信息主要是在消費市場上所出現的信息不是對稱分布的,非對稱信息的出現對于消費者來講還具有某些優勢,也是一種有利性的指示[1]。
1.2 現代民商法突出的價值
民商法產生已久,民商法所關注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首先,民商法是在消費市場中對弱勢群體進行多方面的保護。當前是消費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在此情況之下,很多信息呈現爆發的形態,信息也朝著多元化以及復雜化的方向進步發展,這樣就會導致最后信息的非對稱性。信息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快的應該屬于網絡傳播,另外為廣播電視報紙等等,傳播的多樣性和頻繁性,讓信息市場中的參與者就出現了不同的關系,有身處劣勢地位的,還有具有優勢的。民商法意旨在平等的基礎上,對經濟市場當中的弱勢群體進行多方面的保護。其次,民商法的價值還在于在信息市場中保護交易的安全性,鼓勵意識自主性。意識自主主要是在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活動的過程當中,行為上以及自我意志上都是相對自由的。這種自由在實際市場上卻少之又少,實際市場上存在多種虛假還有誤導性的行為,因此信息也有遺漏性,還有過時性,信息存在劣勢,自然意志就不再自主,面對此種問題需要有交易安全的支撐,在民商法當中維護交易安全性。交易安全能夠讓消費者和商家有平等的契約關系,由于信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質,在信息的提供方面自然也存在要清楚說明還要使用警告等等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提供更多更好更加準確的信息,維護市場的良好秩序,也維護市場交易活動的公平性[2]。
2 消費者信息權被侵犯的因素分析
2.1 虛假、誤導信息
消費者信息權被侵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虛假和誤導性信息所導致的,這些信息的侵害性較大,例如,某些信息本身就是虛構的或者不真實的,消費者的權益必然受到不利影響。這些信息具有兩個屬性,首先是信息被公開,之后這些信息當中存在較多的不安全和不真實的成分。過時性信息一般都是信息的提供者沒有及時更新信息,也沒有提供公開性信息,過時信息當中有兩部分意思,信息提供者需要及時的更新信息,讓消費者獲得信息可以是有效使用的。另外,信息提供者需要在法定時間或者確定時間之內對信息進行公開。誤導性信息一般都是對于信息的描述不正確,或者在語句當中存在模糊情況,存在句子分歧以及真假參半的問題,信息的使用人員在不了解真實信息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虛假信息勢必會出現侵權情況[3]。
2.2 信息提供存在違法行為
侵權行為的存在可以理解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法律要求的行為條款之間存在嚴重的不符合現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此種情況下一定會被損害或者失去了自我權利,相應的責任、義務也就難以有效履行。消費者和經營者都屬于法律范疇之內的一員,也屬于信息信賴合理基礎上的經濟參與分子。
2.3 具有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當中的包含兩個要素,一種是侵害信息權,信息權一般是在法律的范疇當中,存在財產權以及人身權,這兩者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區分,人身權和財產權都是一種獨立性存在民事權利。若是在信息權當中使用不是非常恰當那么就會損害自身的信息權,信息權因為受到了侵害,最后出現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因為制造不真實或者不良信息權所產生的成本信息費用,由于對信息的依賴產生的其他機會。消費者受到侵害之后,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都受到了一定的侵害,這種侵害和損害一般包含了財產的損害和人身的損害。損害的發生具有傷害面廣泛的特點,涉及的人群也非常多,這些都是構成信息侵害的主要要素,更是重點關鍵要素。對于一個侵權案件的判斷,這是判斷根本。
2.4 具有一定因果關系
在信息權侵害過程中,因果關系侵權是必須要研究的要點,因果關系主要是侵權歸屬的核心,更是整個案件的基礎所在。若是發生了損害事件,就需要從因果關系入手分析,了解事件的原委,判斷事件的結果。在當前的民商法案件當中因果關系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和了解,使用因果關系對案件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受害者是否使用不良信息,后續是否造成了意識的不自主問題,這樣就能夠清楚的看到行為和結果之間存在的關系。信息使用者在因果關系當中能夠更加自主和自覺的對行為的結果進行判斷,減少第三人的參與。在信息侵權的事件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有較大的依賴,使用了未及時更新的信息,或者在信息使用當中發生遺漏和誤導的現象,這些都會造成最后對決策正確性產生影響的要素。如果是不良信息成為了信息使用者的主要決策依據那么這些不良信息之間相互融合使用最后會和信息使用者的愿望不契合。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決策之后發現有不良信息的使用那么在內心中也會產生一種想法,這些不良信息對人的愿望還有心理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民商法的因果關系分析,所有的事件都是在法律基礎之上的,這些事件從法律上將有十分大的合理性。簡而言之,消費者的信息權被侵害之后,要想讓信息虛假提供者或者是其他信息提供不善者承擔一定的責任需要有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害的證明,這也是因果關系的良好表現,證明才能夠被合理使用,需要使用一些信賴性關系以及依賴內容進行判斷。endprint
3 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需要關注的問題分析
3.1 做好立法規制
國家在民商法方面對消費者的信息權保護都出臺了不同的規定,為了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法律的保護方式最大限度的限制國家的權利,通過行業法律保護實現個人信息權的保障,就需要進行立法規制。在立法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法律對于消費者信息權利的不同保護,可以在《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方面進行完善。例如,消費者的隱私權以及《產品質量法》等等都可以對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進行規定,讓生產和銷售之間權責分明。若是單單從產品的使用和服務本身來講,產品的質量若是出現問題那么就需要有一定的危險性警告標志,沒有這些標志出現消費者的人身個人以及財產問題就屬于信息侵權現象。在產品責任當中的信息侵權行為主要為對產品的描述不真實,對產品的信息提供也不充分,并且不是非常及時,這樣消費者所能夠承擔的責任以及獲得的權利就不再原有范圍之內,消費者對于此種情況可以提出侵權訴訟。又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當中對消費者的信息權進行列舉,對于商家某些不當經營行為進行斥責,若是對消費者產生實質性侵害就需要對此負責到底。其中有信息知情權,產品的知情權以及退換貨服務等等,消費者若是發生侵害有權利請求賠償事物,以此能夠減少和降低一些不法商販給消費者帶去的影響。
3.2 對現有不足進行完善
消費者的權利被侵害,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但是這個方式一般會面臨舉證的問題,這和消費者個人的信息被多個經營者使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消費者的信息被泄露之后,很難了解到自己信息是在哪一個環節出現的問題,因此不管是使用訴訟還是在整個訴訟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的證據去證明消費者的信息權被侵害,若是不能舉證,那么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保護主體的職責也未能夠有效履行。對于此類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加以完善,現有的不足要經過嚴格的執法和多方監察,共同維護經濟市場秩序,更好的履行民商法的職責,實現民商法的價值。
綜上所述,本文對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民商法意旨在保護民法和商法范圍內的各類人群,那么在對民商法進行保護問題研究的過程中首先了解經濟學理論基礎,其次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各項要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保護消費者信息權相關的辦法。希望能夠我國的經濟市場運行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性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中琳.試分析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J].法制博覽,2016,11(16):256-256.
[2]邱守慈.試分析民商法對消費者信息權的保護[J].商,2015,25(15):242-242,240.
[3]陳麗.試分析消費者信息權的民商法保護[J].金田,2015,14(9):360-3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