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收益均衡的理論概念和發展,然后闡述了收益均衡視角下的信用風險管理要點,最后總結了信用風險管理措施,旨在推動現階段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收益均衡;信用風險管理;策略
信用風險管理,是指通過信息政策的制定,指導各個部門業務活動,并通過對客戶資信調查、信用限額等的控制,確保應收款項安全性。同時,因為信用風險管理過程存在著“信用悖論”現象,且定價困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用風險管理難度,必須站在收益均衡視角下探索信用風險的可行性管理路徑。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信用風險把控工作。以下就是對收益均衡視角下信用風險管理難點問題的詳細闡述。
1 收益均衡理論概述
1.1 收益均衡理論概念
收益均衡,是指風險與收益間的一種均衡關系。同時,收益與風險價值之間是對稱的,風險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越低。所以,在企業經營活動開展過程中,如若想獲得超額收益,那么必須勇于挑戰,敢于承擔高風險。
1.2 收益均衡理論的發展
收益均衡理論的發展經歷了若干個發展階段:
(1)20世紀50年代,為了維護資產投資活動的順利開展,Harry Markowitz在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提出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這一理論概念采取了均值—方差計算方法,并認為在投資活動中若收益率不變,那么只能通過分散資產才能降低風險發生幾率。
(2)20世紀60-70年代,“風險—收益”均衡控制方法逐一被提出。如,1963年CAPM模型和1976年APT理論的提出,均為當今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種均衡控制方法,但無法實現對損失發生概率的預測。
(3)20世紀90年代,收益均衡理念開始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例如,VAR風險管理理念的提出。即1997年,VAR風險管理理念開始被應用到了信用風險管理領域,帶動了風險—收益的突破性發展。后到了1995年,開始嘗試推廣《巴塞爾市場風險補充資本協議》,就此實現了對VAR 模型計算的標準化界定。
2 收益均衡視角的信用風險管理要點分析
2.1 風險優化貫穿于風險管理全過程
管理風險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所以只有保證風險優化能力貫穿于風險管理全過程,才能達到風險—收益均衡控制目的。但從收益均衡視角來看,為了進一步落實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應在進行風險優化時,建立一個風險管理系統,同時保證風險管理系統涵蓋了風險管理全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風險管理技術選擇、風險管理效果評價等等,就此通過對系統信息的分析、反饋,有計劃性的實施風險管理戰略,優化收益目標。此外,在風險優化時,需構建一個動態的、全過程的信用風險優化機制[1]。然后,參照信用風險優化機制中的風險—收益均衡控制原則,監管銀行自身系統和外部系統的風險信息,后經過對風險信息的有效識別,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經營目標。除此之外,若想做好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那么必須運用RAPM方法,優化風險。
2.2 把握經濟資本、經濟資本底線回報率、預期損失對收益的影響
從現階段來看,經濟資本、經濟資本底線回報率、預期損失等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收益情況。其中,經濟資本決定著資金成本、資本可用量、經濟資本結構分配、業務發展、發展速度等等。所以,為了達成風險—收益均衡控制目標,必須圍繞經濟資本展開各環節的經營管理工作。而經濟資本底線回報率是風險—收益均衡控制的標桿。標桿設置過高,會提升外部市場對信用風險管理的預期,采取相對保守型的管理方法,最終失去了很多市場機會。標桿設置過低,會有積聚風險的可能。所以,在經營管理工作具體進行時,需根據各業務部門、產品線、各項交易分配經濟資本等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經濟資本底線回報率k值,達到高效性的管理效果。此外,因為預期損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凈收益。所以,可根據預期損失范圍的判斷,決定交易活動是否有進行的價值。
2.3 主要信用風險因子的把握
在信貸實踐中,違約風險敞口、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債務期限、風險集中度是相對主要的信用風險因子,決定著信用風險的大小。所以,需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時,嚴格把控各項信用風險因子。其中,違約風險敞口,又稱為EAD,它由授信使用余額和調整敞口兩個部分組成,可用公式:EAD=使用授信余額+(授信總額-授信使用余額)×違約時授信使用率進行計算。所以,信貸部門可在向客戶提供服務時,通過對EAD計算結果的分析做好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違約概率,是指債務人發生違約事件的概率,它可用歷史經驗法、默頓期權定價法計算獲得,就此通過對客戶違約可能性的判斷,降低信用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違約風險敞口、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債務期限、風險集中度等等,是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控制要點,必須重點把握這些信用風險因子。
3 收益均衡視角的信用風險管理策略分析
3.1 把握信貸資源配給標準
現階段的信貸市場運行表現出了誠信意識不高、失信成本較低的問題。同時,在社會領域,也出現了較為普遍的信用管理問題。在面對這一問題時,需做好信貸資源配給標準編制工作。首先,在界定信貸資源配給標準時,應由信貸部門根據某一時期某銀行客戶的風險調整資本收益(RAROC)水平,確定信貸資源配給標準參照。即當某一時期的RAROC水平是-5.98%時,應把-5.98%作為參照,探索RAROC水平提升的可行性路徑,并注重將更多的信貸資源分配給分支機構或者業務部門。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信用風險的積聚,達到最佳的信用風險管理效果。其次,在信貸資源配給工作實際進行時,可利用公式:RAROC=(貸款凈收益-信貸風險成本)÷當期分配的信用風險經濟資本,計算信用風險經濟資本分配標準值,為信用風管理工作創造最佳收益。
3.2 注重以貸款業務推動中間業務發展endprint
從收益均衡視角來看,貸款業務不僅可以帶動其他業務的發展,也可節省部分經濟資本的投入,提高RAROC水平。為此,應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第一,為了推進貸款業務的發展,應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意識到發展個人貸款業務的重要性,并把它轉換為核心業務,就此在以貸引存的導向下,實現貸款與其他業務的共同發展,最終為RAROC水平的提升做好支撐;
第二,為了促進個人貸款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應注重在審批流程改革背景下簡化個人貸款業務流程,并由支行主管負責扮演第一調查人和第二調查人角色,審批上報的預審材料,縮短審批時間,且加快貸款業務發展步伐;
第三,在貸款業務推廣過程中,應鼓勵客戶經理采取捆綁式或者一體化營銷手段。因為,這種營銷方式不僅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向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也可帶動其他業務的發展,提升其他業務對RAROC水平的貢獻度[2];
第四,在貸款業務推廣時,必須嚴格遵從“短、快、準”原則。只有如此,才能樹立良好的貸款服務品牌,并由此保證收益均衡性,避免信用風險的頻繁凸顯。
3.3 把握信用管理政策的針對性
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時,為了保證收益均衡性,應根據銀行業的信貸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信用管理政策。首先,在信用管理政策具體制定過程中,應參照已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規,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基本內容[3]。同時,明確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即針對債務人違約、信用評價降低、履約能力下降的風險管理,而風險管理范圍包括了貸款、投資、擔保、承諾等方方面面,由此達到最佳的信用風險管理效果。其次,在信用管理政策編制過程中,為了突出管理工作的針對性,應遵從全面覆蓋、動態調整、合理平衡、相對獨立等原則。其中,全面覆蓋是指信用管理政策必須貫穿于各機構、各產品、各業務環節等領域中,就此達到全面性的信用風險管理效果。而動態調整,是指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期間,應以動態化形式監測信用風險變化情況。然后結合信用風險的具體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保障各項業務收益均衡性。
3.4 提升風險控制水平
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提升風險控制水平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為了做好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保障收益均衡性,應利用轉移矩陣方法,測算不同行業、地區、產品的信貸遷移概率。同時,在信貸遷移概率實際計算時,忽視行業、產品、區域等風險因素,僅考慮風險資產準備金率對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影響,最終得出RAROC具體測算值。然后,結合測算值來完善過渡方案,達到更好的風險控制效果[4]。其次,為了進一步提高風險控制水平,應注重樹立一個良好的信用風險管理風氣,明確指出信用風險管理對風險—收益均衡控制的影響作用,后經過信用風險控制工作的宣傳,讓人們意識到加強風險防范、尋找風險點、衡量業務風險度的重要性,最終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獲取更高的收益,滿足風險—收益均衡控制要求。
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提升風險控制水平有利于及時的識別、控制風險點,維護各項業務收益均衡性。所以,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
4 結束語
綜上可知,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時,經濟資本、經濟資本底線回報率、風險優化程度、預期損失等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必須站在收益均衡視角下,做好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即從把握信貸資源配給標準、注重以貸款業務推動中間業務發展、把握信用管理政策的針對性、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四個方面入手,不斷優化信用風險管理,彌補信用風險管理缺乏有效的計量手段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與金融研究所聯合課題組,紀志宏,王曉明等互聯網信貸、信用風險管理與征信[J].金融研究,2014,20(10):133-147.
[2]陳秀梅.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宏觀經濟研究,2014,21(10):122-126.
[3]許遵武.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航運企業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J].管理世界,2014,12(06):1-8.
[4]朱映惠.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13(04):8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