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學生抓起。因此,必須將紅色精神帶進校園,努力打造校園紅色文化,使其發揮出長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從而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設校園紅色文化,要把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之中、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融入育人環境之中、融入學生實踐之中。
關鍵詞:校園文化;紅色文化;途徑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學生抓起。因此,必須將紅色精神帶進校園,努力打造校園紅色文化,使其發揮出長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從而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 中學校園紅色文化的含義
中學校園文化是指在中學校園內,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而形成的,以有益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系等為主要內容的,以校園內師生為主體創造并共享的校園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其育人功能對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發揮積極的滲透作用。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鮮明的愛國主義等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六安是一片紅色土地,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金寨縣被稱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是全國第二大將軍縣,形成了特有的大別山精神,即:堅貞忠誠、犧牲奉獻、萬眾一心、永跟黨走。革命的紅色時代漸行遠去,但將軍精神和紅色文化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應該走進校園,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校園紅色文化,讓青少年學生了解紅色文化,讓校園紅色文化伴隨其成長成才,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2 中學校園紅色文化的功能
紅色文化的主要內容是革命傳統教育,包括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表現之一。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對當代中學生成長成才有著航燈作用,對于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一)校園紅色文化有利于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學校園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傳承優秀紅色文化,堅定愛國主義,踐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引導青少年自覺抵制落后、腐朽、低俗文化侵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校園紅色文化有助于中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由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情感、精神面貌等組成。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設時期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航天精神、志愿精神等等,這些都是紅色文化的精髓。中學生領悟和體會紅色文化內容,感受和踐行紅色文化精神,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學習革命先烈不畏艱難、勇于拼搏、不怕犧牲、樂于奉獻的優良品質,自覺進行價值定位,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艱苦奮斗,刻苦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堅實邁向人生理想的偉大征途。
3 中學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途徑
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校師生。教師在不斷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整合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將紅色文化與先進文化、紅色革命理論與黨的先進性理論、紅色革命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紅色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融會貫通,形成特色教育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和方式,引領中學生牢記紅色文化在文化傳承中的巨大作用,牢記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是紅色文化的精髓,使其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尋訪革命前輩的足跡,緬懷他們的戰斗歷程,進而繼承發揚光大。營造校園紅色文化良好的育人環境,發揮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功能,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學校開設大綱規定的《中國革命史》《中國歷史》等課程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同時,結合六安實際開設校本課程,如《皖西革命史》《紅色六安》《大別山戰歌》《紅土地上多精英》《金寨紅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金寨縣將軍傳》等。組織教師團隊研究紅色教育資源,結合時代、社會發展實際、學生思想現狀、心理發展階段、生活實踐等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創新開發現代紅色教育課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心理,深刻觸及學生的思想靈魂,讓紅色文化精髓這一優良傳統成為激發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營養劑和成人長才的內動力。通過講授、討論、體驗、模擬、影片播放如《紅色旋風——大別山傳奇》、《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多樣的教學形式,將紅色文化教育滲透到政治、歷史、語文等相關課堂教學中去,增強校園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領悟,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現出來。
(二)紅色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充分發揮政教處、校團委、學生會、志愿者等相關處室、學生團體的職責,組織開展一系列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如:邀請老紅軍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在“五一”、“八一”、“十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30烈士紀念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雷鋒日等重要節日及紀念日之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舉辦校園十佳歌手大賽,詠唱紅歌;舉辦黨在我心中主題征文比賽,歌頌黨的豐功偉績;舉辦長征故事、千里躍進大別山、紅色家風等主題演講比賽,通過一個個紅軍故事的再現,緬懷百折不撓、不畏艱難的革命先烈;組織舉辦老紅軍題詞展、照片展、現存革命標語展,展現昔日革命風采,進行紅色文化傳統教育。endprint
(三)紅色文化融入育人環境之中。校園紅色文化熏陶具有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點。讓校園的花草說話、墻壁說話、樓宇亭閣說話。學生進入校園,校園文化就發揮育人功能。在樓道知名人物簡介布置中,讓革命家與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分層布局,讓大家們的思想、足跡永放光芒。在校園雕塑安置上,將革命家、科學家和思想家擇地而居,讓紅色文化可見、可知、可感。在校園媒介上,通過校園廣播、校刊、校園網、宣傳欄等平臺進行紅軍人物簡介,紅軍革命事跡解讀;在校園網上通過動漫、音樂、影片等形式開發建立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為一體的紅色網頁,讓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紅色文化成為中學生的主導價值取向。
(四)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實踐之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前安徽省在相關學校試點實施中學生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通過文化旅行豐富閱歷,增長知識。研學旅行的教學方式是組織學生走進自然或者社會,通過實地接觸,拓展自己的視野。教育實踐課是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重要一課。六安是革命老區,擁有一大批紅色教育基地,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中學生參觀大別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皖西博物館、金寨革命博物館、紅軍廣場、皖西革命烈士陵園、人民英雄紀念碑、六霍起義紀念塔、立夏節起義舊址、裕安區將軍樓、許繼慎紀念館、獨山革命舊址群等,提高中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理解,進而增強其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感。讓學生重走紅軍路,體驗紅軍生活,進一步磨練堅強革命意志,錘煉紅色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毛澤東說過:“你要知識,就得參加社會實踐。” 讓學生走訪老紅軍,調研紅色資源,通過了解紅軍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剖析曲折歷史,接受挫折教育,同時運用歷史的、辯證的思維將紅色精神內化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其健康成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廣大中學生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吸取優秀紅色文化傳統,剔除文化糟粕,繼往開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繼承優良傳統,刻苦勤奮學習,不斷提高素養,增強本領能力,為明天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學好習,充好電,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01).
[2]習近平在安徽調研時強調 全面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 加強改革創新開創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04-28(01).
[3]陳世潤,李根壽.論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8).
[4]顏劍.紅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實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8(05).
作者簡介
陳群福,女,安徽霍邱人,安徽省霍邱縣龍潭鎮中心校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