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娟
摘 要:中外新聞史證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會催生讀者新的新聞需求,而這種新的需求,則會催生新的新聞報道的方式和理論。把新聞學,傳播學研究與心理學掛鉤,是中國新聞領域的一個本土的“小傳統”。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更加頻繁,也更易浮躁,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掌握或者熟悉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色各樣的采訪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溝通,采寫好新聞報道。本文通過對具體的調解類電視節目為事例進行分析,來論證心理學在新聞采訪技巧方面的重要性,簡要的談談心理學對于新聞采訪的作用,希望通過對被采訪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內心分析,來提升新聞采訪的深度和厚度,做出更用心的新聞節目。
關鍵詞:心理學;調解類電視節目;采訪技巧;應用
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要時刻注意被采訪者的心理狀態,通過良好的、有效的溝通,讓被采訪者愿意將自己所經歷的、所看到、感受到的反映出來。尤其是在調解類的電視節目中,采訪對象雙方之間本身就互相有沖突,內心有芥蒂,他們會處于各種各樣的顧慮,嘴巴上泛泛而談的是些表層的原因,其實潛伏在內心深處的感受和經歷才是直搗龍穴的要害信息,如何獲取這些要害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就對采訪者的采訪技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恰到好處地應用采訪技巧,像心理咨詢師一樣,通過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得把被采訪者的心事說出來,從而更好地完成電視采訪,調解矛盾,本人認為掌握并了解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1 用心理學知識對采訪主題進行升華
心理學在新聞采訪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引導被采訪者暫時忘記攝像機鏡頭,暫時放下外在的負擔,拉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兩者之間的距離,從而獲取更加真實、有效的信息,獲得關鍵信息后,才能幫助編導在現場就能提取到采訪的主題,進一步讓整個節目的深度得到一定的升華。
寧波電視臺二套有一檔新聞節目叫《來發講啥西》,這是一檔民生類的電視新聞節目,受眾群體是寧波本地觀眾。里面有一檔子板塊,叫《娘舅大石頭》,每周兩期,這是一個專門調解寧波老百姓家庭當中的婚姻問題、財產問題、鄰里矛盾等,是一檔調解訪談類節目,因為觀眾對這類調解節目的最后的結果能否成功有著很高的期待,因此對采訪者的采訪技能及訪談技巧有著特別高的要求。下面就拿寧波電視臺的其中一期節目為例,來具體談談心理學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應用。
在2017年4月27日播出的老娘舅節目《老婆你快回來吧》,打電話來求助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才26歲了,叫小郝,他說自己跟老婆鬧矛盾,老婆離家出走了,希望欄目組能幫他把老婆勸回來。我們到了小郝的出租屋之后,一直覺得他支支吾吾,沒有說出來老婆離開他的真正原因。他一直在強調自己最近要買輛車,老婆不同意,兩人就吵架了,這一看就是一個表層的原因,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小郝礙于面子不肯說嗎?我們的調解員老娘舅,一方面語重心長地跟他聊家常,一方面也加重語氣,你再不說出原因,我們就真幫不了你了。
在這個地方就要運用到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論了,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我。就像一座冰山,一般人都會把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自我”放在外表面,就像是看得見的冰山,而真正接近內心的,丑惡的本我是在海面下的那個部分。如果找不到小郝老婆離家的真正原因,我們就很有可能找不到源頭,也幫不到這個小伙子。在我們的堅持下,小郝終于松口了,原來他有過打老婆的經歷,他承認自己有家庭暴力,而且不止一次。每次打完老婆之后他就非常后悔。在采訪現場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在我們面前看起來很斯文,衣著講究,待人熱情細心的小伙子怎么會屢次對老婆施暴呢?
這時候心理學的知識就幫了我大忙,首先,我聯想到了《發展心理學》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來說,是不是小郝在個體發展的8個階段中某些階段沒有完善好。其次,按照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華生的說法,人的行為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這倒是給了我啟示,那么,小郝他從小長大的源生家庭是什么樣的,他的父母跟跟他現在的家庭暴力是否有因果關系呢?
一提問到這一點,小郝突然之間就顯得無比自卑,聲調也變低沉了。他告訴我們,原來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是他媽媽一手撫養長大的,但是他的媽媽脾氣暴躁,小郝不聽話他媽媽就打他。棍棒之下長大的小郝,他覺得自己也同樣可以用暴力來解決任何事情。
這讓我們在場的所有攝制人員都很感嘆,原來小郝成人之后他的行為一模一樣模仿了他的媽媽。因為從小沒有父親,他不知道自己有了孩子當了父親之后,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因為從小沒有在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里,他并不知道當了丈夫后,應該如何跟老婆商量事情,去經營家庭。找到了自己行為的最深層次的原因,當事人小郝感覺突然之間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自己是這樣,原來他的暴力行為的原動力是因為他的源生家庭。對我們做節目的編導來說,尋找到了這個關鍵信息,把一下子把這個人物立體化了,也更有人情味了,原來小郝并不是一個完全可惡的人,他也有可憐之處。雖然故事的最后,因為客觀原因我們并沒有找到小郝的老婆,但是至少在我們臨走之前,他坦言今天老娘舅過來幫了他很大的忙,就是讓他更好地看清楚了自己,重新認識了自己,我感覺真的值了。整期節目就是一個小伙子在尋找自我,恢復“自體”的過程,不僅有深度,有教育意義,而且還很有感染力。
2 用心理學引起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共情”
我敢說沒有我沒有接觸過心理學,我很有可能就把上面這個表里不一致的小伙子子打老婆的素材給采訪回來了。節目播出后,雖然打了馬賽克,認識小郝的人會更加討厭他,他的老婆看見會更加厭煩他,這樣的結果不是比沒有求助我們更加糟糕嗎?而現在至少最后小郝發自內心的獨白也好,懺悔也好,觀眾看了之后也會理解他,甚至為他動容。
因為了解了小郝從小沒有父親,在接下來的采訪過程中,作為編導就讓老娘舅更加講究方法,把小郝當成是自己的外甥,用“娘舅”這個自己家人的這個身份,來引起與小郝之間的“共情”,以此來縮小跟小郝之間的心理距離,加深親切感。之后在陪小郝去找他的老婆的時候,作為編導還特地安排了一出,老娘舅跟小郝一起去水果店買水果給小郝老婆的情景,這樣的場景,這種貼心體己的陪伴,會讓小郝完全放下了原來的擔憂,跟著我們老娘舅一起去面對他的老婆,讓他覺得他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外地來打工的寧波人,我也有人支持,有人鼓勵,從而更加堅定尋妻的旅程。
3 結束語
拿我的十年采訪經驗來說,在當今社會中,我敢說比較少的人愿意大大方方地站在鏡頭前接受新聞采訪,他們通常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拒絕采訪者,那么在采訪時,采訪者就必須運用一定的技巧。由于很多的采訪者無法在采訪不順利的時候有效地應用心理學,所以會出現對拒絕采訪,回避采訪等情況束手無策。其實,這種情況是可以有效改善的,只要在采訪的過程中合理恰當地應用心理學,就能夠在一定程度是削弱采訪過程中的阻力,從而拉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將新聞采訪與心理學結合起來,可以帶動采訪的順利進行,記者通過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掌握被采訪者的心理,能夠從根本上了解受訪者的意愿,把不利變有利,瞬間縮小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加親切感,像春蠶抽絲一樣最終把順利地把核心信息采訪回來。被采訪者的全力配合,是新聞采訪節目成功的關鍵,也是提升采訪效率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劉暢, “新聞心理”與“心理新聞”——對待新聞學與心理學關系的另一種思路[J].《南京社會科學》 , 2010 (5) :75-82
[2]王國英,潘成斌 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與應用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 2015(24):60—61
[3]劉云峰,王明利,黃玉 淺談心理學在新聞采訪當中的應用藝術.[J].中國傳媒科技 2015,15(08):98
[4]周尚俊. 新聞心理學在電視新聞采訪中的運用技巧[J]. 西部廣播電視, 2016(21):169-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