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國
加快動能轉換建設富強浙江
□姚先國
“富強浙江”是富民與強省的有機統一。必須從創新發展中找出路,在動能轉換上做文章。要更加深刻地領會和把握“八八戰略”中蘊含的優勢論,“突出創新強省,增創發展動能新優勢”

過去五年里,全省人民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部署,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全力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扎實推進“兩富”“兩美”浙江建設,取得了優異成績,各項工作達到預期目標。2016年,浙江省生產總值達到4.65萬億元,年均增長7.9%,人均GDP達到12577美元,已進入世界銀行按人均國民收入劃分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人民生活水平和各項社會建設都提升到了新的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在提升綜合實力和質量效益上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設富強浙江”。“富強浙江”是富民與強省的有機統一。具體目標是:到2022年,全省生產總值超過7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2萬元;居民、企業、財政三大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這意味著今后五年全省生產總值需要保持7%以上的年增長率。從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實際增長速度看,這個增長率似乎毫無問題,但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要保持7%以上這種國際上公認的“高增長”并不容易,必須從創新發展中找出路、在動能轉換上做文章。
為此,要更加深刻地領會和把握“八八戰略”中蘊含的優勢論,在工作導向上突出改革強省,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突出創新強省,增創發展動能新優勢;突出開放強省,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突出人才強省,增創戰略資源新優勢,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優勢。如何形成浙江的新優勢?就需要“突出創新強省,增創發展動能新優勢”。
要一以貫之堅持富民強省,突出高質量高效益,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點是要推進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國際競爭力、民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區域協調性全面增強。關鍵是要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堅持有“破”有“立”,堅持倒逼和引領并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加快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具體地說,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科技創新,瞄準科技創新前沿,打造數據強省、云上浙江,在人工智能、柔性電子、量子通訊、集成電路、數字創意、增材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等領域培育一批引領浙江未來的重量級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要全面振興實體經濟,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做大做強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文化等八大萬億產業,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產業基地。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先定增長目標,再算“三駕馬車”對增長的貢獻:消費難以掌控,出口存在不確定性,于是保增長就變成了抓投資。然后,層層分解指標,全民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成了“一號工程”。為了吸引投資,壓低地價、壓低勞動力價格,甚至不惜以損害環境為代價。這種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已造成了供需脫節、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須擺脫慣性思維,切忌好大喜功,繼續以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盲目擴大無效投資。
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的經濟,創新發展必須瞄準市場需求變化。居民需求層次升級,從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向安全保障、健康養生、醫療保健、文化教育、旅游消費等更高層次遞進。全省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也將作適應性調整。傳統的制造業要弘揚“工匠精神”,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精品、新品,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服務業要瞄準新需求,提供新供給,創造新業態,新興現代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2016年,第三產業對浙江經濟增長的貢獻達62.9%,服務業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54.2%,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浙江是創業創新的沃土,企業家資源豐富是浙江的突出優勢。浙江創業動力強勁,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省在冊市場主體528.6萬戶,其中,企業168.4萬戶、個體工商戶352.9萬戶,平均每10.6人中就有一位市場主體,平均每33人中就有一家企業,人均市場主體擁有數量居全國第一。以魯冠球、馮根生、馬云等為代表的浙江企業家始終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引領著中國創業創新的潮流。浙江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打造“特色小鎮”,支持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統計數據顯示,浙江2017年第一季度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都在快速增長,市場新生力量不斷增加,新設企業8.2萬戶,同比增長33.2%,新設個體工商戶15.3萬戶,同比增長29.2%,發展勢頭強勁。
創新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這就需要解決創新中的要素可得性問題。要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改革,補齊要素供給的短板。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滯后,成為制約經濟活力、阻礙轉型升級的根本原因之一。可喜的是,“三權分設、權隨人走”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推動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城鄉統一登記、大城市積分落戶制度等,也使得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有所松動。人才戰略的實施,推動了勞動力市場改革的深化,加快了人力資本空間積聚。唯有金融改革嚴重滯后,成為要素市場改革的瓶頸。必須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金融市場,增加金融資源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尤其是創業者、小微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拓展,才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有人說美國新經濟興起的奧秘并不在硅谷,而是在華爾街,就在于華爾街為硅谷的創造發明提供了及時有效的資金支持,使很多創意迅速轉化成產業,并不斷做大做強。
浙江歷來重視體制改革與機制優化,率先把“政府轉型”作為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先決條件,率先進行“四張清單一張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主動管住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讓“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不僅大大減少了辦事環節,方便了群眾,而且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優化服務,從根本上擺正政府工作人員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并通過網絡化辦公讓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讓浙江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政府的高效服務,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有利于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與合作,降低政府政令實施中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經濟與社會的運行效率。
高收入、發達經濟、現代化是相互聯系又有差別的不同概念。高收入經濟體不等于發達經濟體,經濟發達也不等于現代化。現代化是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均衡發展并高度統一的概念。而高收入經濟與發達經濟的差別在于是否存在二元結構。全省現在邁入了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這是非常可喜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浙江城鄉差別依然存在,城鄉居民的收入狀況、生活方式仍然存在較大差別,城鄉之間的各種體制性分割也依然存在。在“十三五”期間,必須深化改革,繼續推進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徹底消滅二元結構,讓各種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讓財富充分涌流,讓城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民富是浙江的特色。長期來,經濟快速增長加上注重合理分配,使得浙江居民收入高居各省區榜首,且城鄉收入差距最小。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為46.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在人均GDP一萬美元以上的省份中居第一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2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6年居全國第三位、各省區第一位,且城鄉收入倍差最小,2016年僅為2.07。26個欠發達縣集體“摘帽”,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這是浙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具體體現。浙江人民的富裕提升了購買力,促進了消費,推動了市場繁榮,反過來也促進了生產,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