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是什么(之五)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信息經濟對各級政府的監管思路、制度設計、職能轉變等提出了全新要求,亟需建立包容、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
“信息經濟是個什么東東?”圍繞著這一最具基礎性的問題,作為系列問答的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我們將著重分析一下信息經濟的創新性,從而扭轉相應監管思路和制度安排落后于新業態崛起的被動局面,為信息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
信息經濟相對于人類社會曾經發達過的農耕經濟、工業經濟,本來就是一個創新的經濟形態。和幾千年農耕經濟下人均GDP近乎一根橫線的增長速率相比,幾百年的工業經濟堪稱是生產力的一次大解放。那根經久不變的橫線猛然躍起,向著60度的斜率攀升。工業化在巨量提供產品和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的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以至于上個世紀的70年代,人們不得不正視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致的人類社會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開始萌芽成長了,這就是基于信息的高速生產和再生產,基于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從而整體提升全社會發展水平的新興經濟形態——信息經濟。信息經濟或可包括兩大塊,一塊是專門從事信息生產和利用的、比較純粹的信息經濟,它包括了信息技術的研發、信息裝備和用品的制造、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維、以及信息內容的生產等。還有一塊則是信息技術、裝備、設施和內容,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廣泛而深刻的“增值應用”,這包括了智能制造、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網絡文化、智慧城市等新領域、新業態。
把后面一塊納入信息經濟的范疇,恰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使然。強大的制造加工能力,是工業化的碩果。即便工業發展經過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等諸多階段的轉型升級,但就總體而言,它們與以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支撐的信息經濟,還是有著云泥之分。智能制造盡管也是制造,但卻是實施了信息技術“換頭術”的新制造。這就像工業社會的農業,盡管從事的還是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但卻已然是工業化的大農業,和農耕社會的小農生產已是霄壤之別。
信息經濟在創新了傳統經濟業態和發展模式的同時,對各級政府的監管思路、制度設計、職能轉變等,也提出了全新要求,亟需建立包容、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助推信息經濟發展。
但是,部分地方對經濟基礎變化帶來的上層建筑挑戰,缺乏必要的應對,有的甚至麻木不仁、渾然不覺。一是仍然習慣于拿“老套路”管“新事物”。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削足適履”“強按牛頭喝水”“讓新經濟適應舊規則”,事實上,不少部門對第三方支付、共享出行等新業態的出現,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早期政策往往趨向于管制,信息經濟的市場空間被有意無意擠壓。二是未能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和應用變革主體的作用。部分地方對開發信息化增值應用項目,仍沿用傳統政務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管理套路,實行“立項、招投標、實施、運行、維護”的傳統模式,這顯然無法滿足管理創新特別是民生服務迭代的需求,后期更新和運維問題尤其突出。
為此建議:一是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在電子商務、共享單車等新業態發展早期給予有彈性的創新空間。充分認識人類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自覺擁抱信息時代的來臨。對信息經濟新業態加強調研監測和理論研究,不要輕易說“不”。積極探索構建以社會信用為核心的規范發展體系,引導行業自律。政府著重在健全信息資源共享、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等關鍵點上完善法治、加強監管,保障新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健全信息經濟統計調查制度,強化信息經濟統計、監測、分析和預警工作。鼓勵各類智庫加強信息經濟測評咨詢,為信息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二是營造寬松便捷和簡明高效的市場準入環境。完善研發、金融、物流、會展、知識產權、產品檢測認證、商務、法律等各類信息經濟中介的市場服務鏈,激發企業主體創新活力,把政府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有序的良好發展環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