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扶貧調研報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赴黔西南州扶貧調研組
對口幫扶工作:真誠幫扶精準扶貧
——黔西南州扶貧調研報告
□赴黔西南州扶貧調研組
寧波市幫扶黔西南州工作,堅持“真情幫扶、產業幫扶、智力幫扶”,形成了“產業強、特色優、反響大”三大亮點,凸顯了“產業合作是根本、特色幫扶是方向、政策支持是保障”的鮮明特點。下一步東西部協作扶貧工作,要借鑒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州的經驗和做法,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助力受援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銀川會議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化浙黔兩省東西扶貧協作工作,5月23日—26日,浙江省對口支援辦組織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局和寧波、金華、臺州3個市經合辦負責人共11人,赴貴州省黔西南州調研寧波市對口幫扶工作。
調研組深入黔西南州5個縣(區),共考察衛生、教育、農業、新農村等12個幫扶項目。考察結束后,調研組與黔西南州政府進行了工作座談,就調研情況、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進行交流,達到了“實地考察,客觀評估,肯定成績,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推動工作”的預期目的。
寧波市1996年開始對口幫扶黔西南州。21年來,寧波累計在黔西南州投入資金6.04億元,幫助援建黔西南州衛生、教育、農業園區建設、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等項目1643個。其中,新農村示范點144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基地15個,改善1430多所學校的辦學條件和100多所醫院(衛生院)的醫療條件,資助6萬多大中小學貧困學生,培訓2萬多人次各類人才。總結21年來寧波市幫扶黔西南州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三個亮點”“三大做法”“三點啟示”:
亮點一:產業強。寧波市發揮幫扶資金的杠桿作用和兩地優勢,通過“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的萬畝枇杷、長毛兔、食用菌、獼猴桃、土芭蕉等“短平快”高效農業產業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致富。其中,2016年安龍食用菌項目入駐種植農戶258戶、960人,其中精準扶貧戶206戶、619人,戶均增加收入3萬元。普安縣探索投資托管、保底分紅、訂單養殖的長毛兔養殖模式,長毛兔存欄量從2015年的3.8萬只,發展到2017年的18萬只、養殖戶486戶,同時,帶動周邊5個縣300多戶農戶養殖長毛兔,產值達9億元,成為黔西南州非常有生命力的扶貧產業項目,得到了貴州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亮點二:特色優。寧波市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和“互聯網+”,把寧波市市婦兒醫院等5家三甲醫院結對黔西南州婦幼保健院等5家醫院,通過遠程會診、捐贈醫療設備、培訓醫務人員,大大提高了當地醫療服務水平。寧波市通過市、區(縣)聯合共建的方式,集中幫扶資金援建了一批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如興義市南龍古村、興仁縣鎖寨村、安龍縣打凼村、貞豐縣納孔村、普安縣聯盟村、晴隆縣三合村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基礎設施,發展了農業產業,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亮點三:反響大。寧波市對口幫扶黔西南州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貴州考察時,充分肯定了寧波的幫扶工作。2016年7月2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兄弟攜手共奔全面小康——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20年綜述》;2016年8月10日,《光明日報》在第4版刊登了《寧波來幫忙布依奔小康——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州20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用1分38秒的時長介紹了寧波對口幫扶貴州黔西南州打造波爾山羊養殖業,助力精準扶貧的成功做法等。

圖黃偉光
做法一:真情幫扶。寧波市安排11個縣市區和11個市級部門,以“二對一”“三對一”的方式結對幫扶黔西南州的9個市、縣、開發區。全市每年在財政預算內安排不低于3000萬元的幫扶資金,市本級不低于1500萬元,縣(市、區)資金100—200萬元。21年來,寧波市委、市政府每年組織一次市黨政代表團出訪貴州省和黔西南州,以加強兩地的溝通協調和工作推進。每次黨政代表團訪問期間,兩地都簽約當年對口幫扶項目協議,會商幫扶合作工作。始終堅持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找準項目,明確幫扶項目申報、審批、實施、檢查驗收和資金劃撥、使用、監督管理程序和方式,確保項目建一個成一個、群眾受益一個。寧波還通過廣泛的宣傳發動,動員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向黔西南州捐資捐物折合3077萬元。
做法二:產業幫扶。寧波市把產業幫扶作為黔西南州自身造血能力培育的主要抓手。一是建園區。投入幫扶資金1500余萬元,用于興仁縣萬畝枇杷產業園區建設,大大促進園區范圍內鎖寨等5個村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二是建基地。先后投入5000萬元,幫助引進寧波特色的楊梅、波爾山羊以及適生無籽刺梨、地產芭蕉、魔芋、花卉等優質種子種苗,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鄉一品”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三是扶大戶。引入寧波市本級和鎮海區、浙江省中大集團等單位合力推進普安縣長毛兔產業的發展,已投入幫扶資金近1000萬元,發展普安縣長毛兔18萬只,長毛兔產業已發展成為貴州全省推廣的扶貧產業。
做法三:智力幫扶。在21年的幫扶實踐中,寧波市不僅“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一是開展人才培訓。通過共建培訓中心,對當地農民、干部進行農業科技和非農就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干部、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等7000多人次。二是開展干部掛職。寧波市累計已派出17人次處級干部到黔西南州掛職,2014年起掛職期限由一年延長到三年;接收黔西南州處、科級干部15人次到寧波市掛職學習。三是開展醫技幫扶。針對黔西南州醫院醫技人才缺乏、重點學科建設難的情況,寧波市派出醫務人員幫助開展腦外科、骨科、普外科、急診科等臨床學科建設,開展微創外科、超聲、麻醉、消化內科、婦產科、重癥醫學等多項技術。2013年以來,幫助新建臨床重點專科8個,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9項,填補了州、縣二級醫院多項空白。
啟示一:產業合作是根本。寧波市在對口幫扶中,做到既注重“輸血式”幫扶,更注重“造血式”幫扶。充分整合當地的環境、資源優勢和科技、人才優勢,通過“小題大做”“無中生有”開展產業合作,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優勢致富于民,又善于深耕細作突出特色,引進項目填補產業空白,在創新中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在科技開發中贏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通過對口幫扶和產業合作,促進廣大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啟示二:特色幫扶是方向。寧波市最大的優勢是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管理。寧波市在對口幫扶中,充分發揮其本身優勢,通過傳、幫、帶,既把寧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經營理念和浙江精神帶到了對口地區,把黔西南州的產品帶到寧波市,發展壯大了西部地區的人才科技隊伍,通過社會幫扶、技術幫扶、觀念幫扶、市場幫扶,實現了黔西南州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貧困農民收入的顯著提升。
啟示三:政策支持是保障。寧波市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十分注重對當地農業產業合作的政策支持,通過優先補助對口地區的西部大開發貼息資金、對口幫扶培訓專項資金等政策和人才交流、技術培訓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產業發展;黔西南州立足本地優勢,挖掘和培育優勢產業,制定政策,建立機構,配備人員,完善規劃,落實項目,廣納賢才,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開發,從根本上保障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使科技幫扶的效果逐漸從產業發展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全省下一步東西部協作扶貧工作,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對口地區需求,結合浙江省實際,以全面小康為目標,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十三五”援建規劃為統領,以年度項目計劃為抓手,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為重點對象,探索發揮全省東西協作扶貧“四兩撥千斤”作用的有效路徑,借鑒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州的經驗和做法,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助力受援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
啟動整村建設精準幫扶工程。考慮到受援地區地廣人稀實際,支持受援地加快有集聚人口效應的中心村建設步伐,通過異地搬遷和舊村改造,將有限的資源集中用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中心村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空心村”改造。
啟動產業帶動精準幫扶工程。立足貧困人口就業難的實際,著眼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設計、篩選和優化脫貧項目,積極引進相關企業,改變直接輸入資源和提供資金的形式,通過定點招募、幫扶資金補貼到企業,鼓勵企業直接招募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啟動民宿培育精準幫扶工程。浙江省援建的不少地方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可以借鑒全省發展民宿的經驗和做法,幫助做好選點、設計、培訓和典型選村等工作,以民宿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貧困人口脫貧。
啟動電商引領精準幫扶工程。鑒于受援地優質農林產品受交通等局限難以打開銷路的實際,進一步引導阿里巴巴等電商龍頭企業,赴受援地開展電商智力幫扶,幫助有條件的貧困戶進一步解放思想、掌握技能,利用網絡脫貧致富。
啟動技術指導精準幫扶工程。缺乏必要的就業技能是制約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的重要原因。結合貧困人口實際需求,組織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相應的實用技術培訓,壯大鄉土致富帶頭人隊伍。
啟動金融支撐精準幫扶工程。發揮援建資金杠桿作用,對在產業扶持、勞動力就業中表現好的,尤其是積極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努力工作的農村新型合作組織、貧困家庭和專業大戶,給予優先的貼息扶持激勵。
啟動社會力量精準幫扶工程。浙江民間蘊育著強大的創造力和幫扶能力,要通過輿論宣傳、招商引資、結對幫貧、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積極組織動員全省社會各界主動參與,集中民間人力、物力和財力,打響社會動員精準幫扶的品牌,讓最美浙江走向受援地,不僅把浙江的物質文明,更要把浙江的精神文明傳遞給受援地。
在住房方面,根據受援地整體部署,繼續支持受援地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積極配合做好“游牧定居、定居興牧”等保障性和改善型住房的設計、建設與補貼工作。
在“四通”方面,以受援地部分偏遠山村為重點,結合當地實際,發揮援助資金雪中送炭的作用,做好通電通水通行通電視工作,幫助普通群眾解決燃眉之急、迫切所需。
在教育醫療方面,幫助明確學校、醫院(衛生院)發展定位,并以此為基礎,支持一批學校、醫院(衛生院)的新改擴建,突出抓好硬件建設和配套設備購置,引導受援地更加注重后續運營和維護。
在社會救助方面,以節假日和大災大病、貧困大學新生入學等特殊事件節點為重點,開展向困難群眾、基層干部職工、老黨員“送溫暖”活動,切實關心群眾生活。
幫助發展具有當地特色優勢的產業體系。立足受援地優勢,結合受援地普通群眾就業需求和特點,發揮浙商浙企作用,共建產業園區、“飛地”園區,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紡織服裝、資源、農牧產品、旅游等為重點,突出電子商務等的帶動作用,嫁接浙江資本、浙江技術和浙江市場,扶持具有受援地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幫助當地群眾離土不離鄉就近就業。
幫助建設一支帶不走的干部人才隊伍。明確人才培養范圍,制定長期計劃,進行系統培養。以黨政人才、教育人才、衛計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兩后生”為重點,采用導師帶徒、“互聯網+”、人才工作室等多種方式,創新培養路徑。善于借腦借智,不拘泥于省內,送到有條件的地方培養。
開展互為戰略支點合作。新疆、青海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省份,四川、重慶、湖北是長江經濟帶支點省市,吉林是浙江對俄朝貿易和糧食、綠色食品、礦產資源合作重要伙伴省份,戰略地位突出、資源富集、政策優勢明顯,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把受援地作為全省走出國門的戰略支點,與受援地共同開展互為戰略支點合作,鼓勵全省紡織服裝等產業赴受援地投資興業,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受援地發展種植、養殖到加工、倉儲、運輸等全產業鏈的經營,鼓勵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參與建設“信息絲綢之路”,帶動受援地產業培育和經濟發展,并且積極推進在外浙商回歸反哺浙江。
加強援受雙方工作聯動。在加快經濟發展聯動的同時,加強社會穩定聯動,做好浙川合作協議落實和新疆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建設等工作,創新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切實服務浙江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服務全省享受援建紅利。進一步把那曲冬蟲夏草、黃蘑菇,阿克蘇蘋果、核桃、大棗,青海枸杞,及受援地牛羊肉和其他優質農林產品,端上全省廣大居民的餐桌,有序引導浙江人民赴受援地旅游,感受祖國大美山川。
完善高層互訪交流制度。強化兩地高層互訪交流,確保全省領導和受援地主要領導每年至少一次互訪,及時溝通解決有關重大事宜。鼓勵相關地市和省直單位部門看望慰問掛職學習干部人才,深入對接工作,增進感情交流。切實做好受援地來訪的接待工作。
積極推進民間交往交流。以青少年和少數民族群眾為重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團、考察團、療養團、科普團、夏令營、社會實踐等活動,大力推動區域間、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要積極鼓勵年輕一代開展結對活動。
著力加強文化交流支援。通過開展文化走親,在全省加大對受援地少數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的宣傳推介力度。組織文藝團體和新聞單位相互交流,推動浙江與受援地交流常態化。開展實施一批文化項目,促進受援地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民族團結和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