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少功
我家養雞
文/韓少功
◎《畫雞》 明 唐寅
有一天,媽媽從鄉下探親歸來了,帶回半布袋蠶豆,還帶回了大小4只雞!此起彼伏的雞叫聲帶給了我們很多歡樂和想象。我想象以后雞能生很多蛋,而那些蛋又能變成小雞,小雞長大以后又能生蛋。
給雞找食的任務當然交給了孩子。每天放學以后,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雞,有時還帶回幾個同學,讓他們也能來逗雞,見識這些頗為珍奇的小動物,共享我的幸福。然后,我就提著小竹籃出去挖蚯蚓,或是網捕飛蟲,或是在路邊撿爛菜葉。為了找到足夠的雞食,我得走很遠很遠,天黑時分才能回家。
哥哥姐姐比我忙,正準備考初中或考高中。他們常常為了趕課外作業而不能陪我出去找雞食。碰到這種情況,我就覺得怨恨,覺得他們對雞無情無義。
更可惱的是,他們儼然已經是半個大人了,經常附和著爸媽,用大人的腔調來提供殺雞的理由。他們說,雞不是人,養大就是讓人吃,就要殺。他們議論著應該殺那只黑的,然后再吃那只白的……這種議論總引起我一場大吵大鬧大哭。
不準殺雞!──我吼得天昏地暗。
盡管一次次抗爭,雞還是一只只少了,最后,只剩下一只生蛋最多的黃色母雞。這只雞孤零零的,在小院子里踱來踱去,哪兒也找不到它的朋友。直到放學時分,才有我來給它喂食,對它說話,把它撫摸。它對別人似乎都有些畏懼,見人就驚慌地躲避,但對我十分親熱溫順,似乎已熟悉我。我壓它低頭,它就久久地低頭;我壓它蹲伏,它就久久地蹲伏,非常聽話。眼睛老投注于我,好像看我還有什么吩咐。 有時候發出低聲的“咕咕咕”,似感激,似撒嬌,又似不安地訴求什么。為了讓它生蛋,父親以前在分飯時,總在鍋里剩一口留給它,讓它吃點精糧。后來,全家餓慌了,父親就說:“人還吃不飽,還管得上它!”于是就把它那一份口糧取消了。我覺得不忍心,每餐飯我都在自己的碗里留一口,去小院里撥給它。
爸爸說:“你自己也沒吃夠,不要留給它了。”
我一聲不吭端著飯碗走開去。
爸爸嘆了口氣:“這孩子……”
◎《菊花白雞》 任伯年
◎《育雞圖》 李苦禪
◎《群雞》 齊白石
最揪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最后一只雞也不生蛋了。那幾天父母好像在悄悄議論什么,我一跑過去聽,他們又不說了。我還是提心吊膽,成天警惕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看是否有殺雞的跡象。如果有,我一定要拼命大鬧一場的。爸爸一會兒安慰我,說不會殺的;一會兒又說服我,說出很多人比雞重要的道理……這些使我的心情越來越亂,也越來越沉重。
我放學回來,見小院子里空蕩蕩的,只剩下那個粘滿糠粉的雞食盆,而廚房里飄來一絲雞肉的香味。我明白了。我知道我無能為力。我再也忍不住,跑到房里撲倒在床上,傷心地大哭起來。
(原載于《課外閱讀》2004年 第4期,本文為節選)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