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宏明
施展天賦 拓寬才華
——第四屆“恒安杯”篆隸篆刻展獲獎作品點評
文/馬宏明
陳恒安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書法家和書法教育家。抗戰前后曾任貴州藝術館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貴州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一生潛心于書藝,精研各體,尤以金文和殷墟書法造詣精深,著有《陳恒安書法選》《陳恒安書法選集》《陳恒安詩詞集》。恒安先生學術造詣深厚,當年他指點的不少后輩,已成為我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的書法家、篆刻家。為紀念陳恒安先生,貴州省每兩年都要舉辦一次“恒安杯”篆書隸書篆刻藝術大展,以此繼承和學習陳恒安先生嚴謹的治學作風和在藝術上的開創精神,激勵后學者不斷前行。剛剛結束的2016年第四屆“恒安杯”篆書隸書篆刻藝術大展,新人佳作不斷涌現,共評出153件入選作品,其中獲獎作品55件。
貴州第四屆“恒安杯”篆隸篆刻展,自征稿以來,投稿者甚多,并且投稿者中有耄耆老人也有青少年,更有兄弟、夫妻雙雙攜手投稿者,在短時間內便收到稿件近千件,經組委會組織的專家進行認真仔細、公平公正的評選,評出153件入選作品,其中獲獎作品55件,這些作品無疑都體現了作者的創作能力與最高水平。
篆書一等獎獲得者姜芳寫的是小篆玉筯文,用筆流暢,結構勻稱,工而不野,潤而不燥,整體看去頗顯功力,最是符合“篆貴腕而通”的古訓。雷俊芝書毛澤東詞金文,以略為瘦勁的筆墨,表現出筆法的豐富,他沒有死守篆書一貫強調的中鋒用筆以圓轉方折為之,字形的處理上則長短寬窄視勢而安、參差歷落、不拘一格。
薛婧所書心經,以戰國楚簡篆書為基調,是作從筆法與章法都嚴守古法,再現了楚漢篆書的精神,線條的前重后輕,彎曲起伏,構成了線質的律動美,章法上也采用了竹簡形式整幅看去尤如楚漢人還魂。
王安剛的隸書大有清人鄧石如意趣,特別是在用筆上再現了完伯山人方筆使轉、緩起急收的筆調,給人以爽勁感與力量美,其作正文兩側以楷書相輔,其楷書走唐人禇遂良、元人倪贊一路,體現了深厚功力,采用內深外淺的色帋,形成鮮明對比,更憑添了些許形式之美。
◎篆書一等獎 姜芳
◎篆書一等獎 雷俊芝
◎篆書一等獎 薛婧
◎隸書一等獎 王安剛
朱宜濱隸書是漢碑與漢簡的相互融和、相互碰撞的結果,其中既是漢碑的凝重,復具漢簡的飄逸,用筆上奔駟不羈、縱橫自如極具抒情,而結構上適當的夸張變形,突出了古拙效果。楊學文的隸書在一定程度上與朱宜濱有相似處,從他們的作品看都具現代意識,由于隸書所特有的實用性、便捷性、藝術性,在諸體中有強生命力,就藝術角度看,發展的空間似乎越來越有限,以碑簡共熔、表里互用,便是隸書創作的新路。
篆刻作品中,方小幫白文“求木良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利用漢印滿文形式,看去滿而不悶。“偷得浮生半日閑”,圓朱文印圓融酣暢、婉轉雅麗。從其獲獎作品不難看出其走工整一路,穩而不板,實而不滯,寓靜于動,有極扎實基礎,走平實穩健一路應是其終極目標。
◎隸書一等獎 朱宜濱
◎隸書一等獎 楊學文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方小幫
◎弘一肖像 邰建民
◎“修身貴有常” 伍長巍
◎篆刻一等獎 方小幫
◎篆刻一等獎 邰建民
◎篆刻一等獎 伍長巍
◎“偷得浮生半日閑”(附邊款) 方小幫(左);“以善為寶”(附邊款) 伍長巍(中);吳昌碩肖像 邰建民(右)
伍長巍則取法在漢印急就與當代藝術巨匠來楚生之間,刀法上沖切兼施,單雙共用,有極強的寫意性、書寫感,即多視石如帋以刀代筆,彰顯了篆刻的性靈與張力,“修身貴有常”大有來氏遺風,左右之間疏密得當,收放自如,“以善為寶”有古璽意趣,部分彎曲線條更臻添了流動之美與藝術效果,邰建民的人物造像,題名“藝苑風采”。吳昌碩、弘一法師、黃賓虹、徐悲鴻等藝術大師被其刻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備。當然入選作品中還有許多較為突出較為優秀的,但限于篇幅,只能點到為止。
這次展覽就整體水平而言,比之前幾屆的確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涌現出一批頗具天賦才華的書壇新人,可見貴州省書法篆刻隊伍的發展壯大,他們是書壇的未來、書壇的希望。
而依余愚見,本次參展者鮮有個人風格與地域風格較為突出的作品,如形式再豐富些,榜書大字太少,篆刻上則須更加努力,進一步拓寬視野,縮小與中原江南的差距,篆刻篆書上的用字再嚴謹些,加強文字學修養,夯實基礎。
因筆者參與了該展的評選,故有此一管之見,不妨提出與書界同仁共勉。
責任編輯 袁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