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靜
藝道永無止境
——陳加林書法觀
文/周 靜

◎陳加林近照
少年陳加林的書法啟蒙于字帖、黑板報、手抄報,練字、畫畫成為他的一大興趣,也成為他錘煉意志、提煉精氣神的法寶。考入貴州農學院(現為貴州大學農學院),陳加林開始臨摹《漢碑大觀》。大四那年,陳加林的書法作品在全國大學生書法大賽中獲獎。
大學畢業后,陳加林回到安順,起先在安順市農業局上班,后調到安順市文聯。在此間,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篆、隸、行、草、楷中實踐,從顏真卿、柳公權的楷體,到索靖《月儀帖》的草體,再到王羲之的草書,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找尋書法藝術的靈性。
千錘百煉中,陳加林藝術道路上多了位看墨之人,他就是安順籍作家戴明賢。戴明賢告誡陳加林:對藝術的領悟,好比你對濃妝艷抹與未施粉黛的取舍,你是喜好那種濃妝艷抹的,還是喜歡清新潔凈的?其實不去雕飾才是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語將青年陳加林點醒。他在低頭洗墨時,也不忘抬頭觀察生活,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宇宙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陳加林認為,時間、空間中運動的疾徐所產生的構成美,是書法的本質元素。正由此,書法帶給人們的是意構精神世界的廣闊空間,它提供了馳騁精神心境的自由度,中國人的心靈生活方式選擇其作為精神載體,說到底是一種精神觀照?!氨3制胶偷男膽B,輕松自然而為,享受精神思想空間的自由。藝道永無止境。這是我的書法觀?!?/p>
陳加林書法藝術開始自成一統。1985年,中國書協、河南書協在鄭州舉辦首屆國際書法大展,從雜志上看到征稿啟事的陳加林,挑選6幅作品寄往參賽。兩個多月后,一封信寄到了23歲的陳加林手里:他的一幅隸書作品被選入展,并入《國際書法作品精選集》。
陳加林在晉人二王、唐人顏真卿、宋人米芾及明清諸家的行草中用心臨池,使他得以理解名家真諦。在《陳加林書法作品集》中,有他臨的一幀顏真卿祭侄稿,真可謂神形兼備,給人以“亂真”之感。他遍訪書家真跡,在故宮博物院細心品鑒雍正、康有為的影印書法作品,在江西南昌博物館近距離體悟八大山人真跡。由于長期關注信札文稿類書法,使得陳加林行草中流露出隨意揮灑、信筆所為的意蘊。就用筆而言,他強調線條的豐富多樣、靈動率性。古人所謂的“八面出鋒”,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隨處可見,筆法的方與圓,用墨的潤與燥,結構章法的參差錯落,讓人頗感意外,但又覺在情理之中。他的行草相繼入選首屆中國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42人展;2008年至2010年連續三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年度先進個人;2012年作品巨制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三名工程”(名家、名作、名篇)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特邀展出,好評如潮。

◎陳加林書法作品

◎陳加林書法作品
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主任劉文華評價說:“陳加林的書法表現出以質樸兼會華彩,以跌宕起伏為流逸,突出空間形式多樣化追求的總體特征。看得出是下了真功夫錘煉的結果?!?/p>
在作家戴明賢眼中,陳加林是近年異軍突起于貴州書壇的書法家。他說,其實遠在10多年前,陳加林已是中國書協會員,常入選各種展覽,只是不顯得特別突出。后來,陳加林忽然選擇杜門晦跡的生活方式。朋輩們始則納悶,方知他是在潛心寫字畫畫。如是者數年,待到破門而出,人們驚喜地發現,青蟲已成彩翅的鳳蝶。
戴明賢說陳加林常常是“國家隊式的‘大運動量訓練’”,但他認為加林并非“刻苦訓練”,而是在“樂練”。這種“心手同修”的過程,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宋元時期書法融入繪畫,至此筆墨與造型相宜,意像與心像同流。陳加林闖進中國畫領域,因為從小有素描和油畫的功底,對構圖和結構非常敏感,所畫的貴州山川河流皆以黑白為主色調,與其草書相應有趣,有筆力的勁道,更有寫意的深遠,陳加林逐以達成正果。中國畫最終的追求是篤靜守一,神情專注,在創造、動態發展之中追求筆墨之道,陳加林顯然已得其法,自稱一家。

◎陳加林書法作品
陳加林用書法的線條來寫自然山水,使其畫打破那種“三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的程式,強調線條的韻律美,直抒胸臆,隨機生發,就勢揮灑,皴、擦、點、染都在頃刻之間一次完成。他的畫不像“畫家畫”那樣講究反復推敲,強調技藝錘煉,而是作畫如作書,運筆速捷,八面生風,有著“當其下筆風雷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的痛快,為典型的“文人畫”。
陳加林作為書法家涉足丹青,其優勢便是對線條的把握、對線條的理解,使得線條都具質感。線條可以說是中國畫的生命與靈魂,對線條濃淡、擒縱徐疾的控制,構成了陳加林繪畫的靈動性,而點線的結合又加深了作品的節奏與旋律之美。《屯堡山石》一作,為陳加林近期創作的巨幅繪畫佳作。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地—陳加林書法作品集》,也即將面市。
如今,陳加林不管在書法方面還是繪畫方面,做的都是減法,不回避書法的“匠意”的部分,看重對傳統文脈的“通則靈”,有了大量臨帖、反復摹寫、長期訓練的藝術法度,真正做到“言由心生,畫由心畫”。
責任編輯 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