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陳武帥 李錦洋
威寧八巷:隱在城市里的鄉愁
圖 文/陳武帥 李錦洋
◎木屋與高樓交相輝映
◎焦美姐老人(左)在古木屋下曬太陽
鄉愁是斑駁蒼老的古城墻,是青瓦吊腳的木古屋,是隱在歲月深處的青石斷壁。
日前,筆者探訪貴州威寧僅存的古城墻,走訪百年老屋里的悠閑老人,尋找“江西街”“鐵匠巷”“當鋪巷”“挑水巷”等曾經赫赫有名的威寧八巷,試圖從殘壁斷瓦中解讀曾經的輝煌,探尋隱沒在熙熙攘攘城市里的鄉愁。
2016年12月23日,初冬的暖陽遮遮掩掩。漫步威寧古街“江西街”,讓能感覺當年的繁華。不過曾經的古道已不見,高樓掩映下的古木屋殘破不堪,透出歷經風雨的容顏。
走遍整條街,只有一些老木板房,還有老屋墻根腳一些散亂的雕花石柱底座,證明著“江西街”的存在。
70多歲的焦美姐目前是一間古屋的主人,在木屋下曬著溫暖的陽光。焦美姐老人講不出古木屋的故事,她已說不清自己是老屋的第幾代主人。據說當地社區人員多次勸她搬進新居,她就是不搬。
“不知道這是誰家留下來的古屋,但我在木屋里居住二三十年了,在威寧法院工作的老伴去世后,我就一直守著這個屋子。住著時間久了就有感情,舍不得搬了。”焦美姐說。
據《威寧縣志》卷九“經業志”鹽商表記載,舊時威寧13戶老字號鹽商鋪中,有一戶就是江西謝德光開的“恒順祥”。
龍鳳社區支書孔德玉介紹說,清朝年間,江西一戶做銀器的人家跋山涉水來到威寧,經營自家打制的銀器。由于銀器工藝精美,財富越聚越多,他就在城內建起了樓房。之后越來越多的江西人來到威寧經營銀器生意,修建許多樓房豪宅,“江西街”因此得名。
◎鐵匠巷也只剩一個地名
如今的威寧古城墻,只剩下不過幾丈長的墻體了。雖然不見昔日商賈云集、馬蹄聲響、酒旗招搖的繁華景象,但觸摸這滄桑的斷壁殘垣,仍能想象出一百多年前威寧的似錦繁華。
墻體頹圮,窗楞脫落。挑水巷、當鋪巷等小巷已找不到蹤跡,只有鐵匠巷仍完整保存,窄窄的通道、石頭鋪就的道路依稀可見。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曾是這里最生動的音樂。
“這里是鐵匠巷,那里是古城墻,那邊是通城道,跨過去就出城了。我們都是城外人。”在社區支書孔德玉的眼里,古城墻的故事與當下的景致是想通的。
責任編輯 肖凌霄
◎僅存的古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