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術凱 楊茹舟
[提要] 校園網絡貸款是針對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群體所提供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校園網絡貸款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但處于發展初期的校園貸款也存在著許多潛在問題。本文為了解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現狀,設計調查問卷,分析得到相應結論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網貸;語義差別;卡方檢驗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9日
一、引言
校園網絡貸款作為時代經濟和互聯網的產物,已經成為新興的消費方式。其便利性、放款快、額度大等特點被消費欲望高而收入有限的大學生廣泛接受。然而,校園網貸也引發了過度消費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我們設計調查問卷,對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網絡貸款使用現狀,給當今大學生的校園網絡貸款給出實質性建議,避免落入不良網貸平臺的陷阱。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收入消費情況分析
1、大學生的生活費越高越容易產生收支失衡。調查結果顯示,有90.98%的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只有不足10%的同學生活費超過2,000元,表明大學生群體整體收入較低。并且隨著每月生活費用的不斷上升,收入大于支出的人群比重變化趨勢平緩,在20%上下波動;而收支平衡人數的占比則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從49.65%下降到29.41%;相反,伴隨著收入小于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從30.77%上升到52.94%,出現生活費“赤字”的情況,這也是大學生貸款消費的直接原因。
2、大學生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父母。在784名被調查者中,有702人次選擇“父母”為收入來源,表明大多數大學生的生活來源仍然來自父母,對父母還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有354人次選擇“打工兼職”,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具備打工賺錢的意識,會通過打工兼職來賺取生活費;有198人次選擇收入來源是“助學獎金”;有92人次選擇其他。
(二)校園網絡貸款基本情況分析
1、超四成大學生使用過網絡貸款。在此次調查的784名被調查者中,有337名同學使用過校園網絡貸款,占全部被調查者的43%;而其余447名學生并沒有使用過校園網絡貸款,占全部被調查者的57%。現階段網絡貸款的使用者還不足一半。
2、校園網貸是大學生借錢時的最后選擇。在調查受訪者需要借錢時,通常選擇的途徑一題中,采用了計算選項綜合得分的方法,本題填寫人次為784人,計算得出朋友、親人、金融機構、網絡貸款的綜合得分分別為3.43分、3.36分、1.62分、1.59分。這些得分直觀地反映了大學生在需要借錢時,會優先選擇朋友,其次是親人,再次是金融機構,最后則才是網絡貸款,說明網絡貸款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大家通常會在最后選擇這種方式。
3、大學生對校園網貸認識不全面。我們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探究大學生對校園網絡貸款的流程、法律、利率的了解程度。通過整理數據,用語義差別法的形式展現,我們發現,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相關流程的了解得分為2.56分,法律的了解得分為2.61分,利率的了解得分為3.25分。整體來看,大學生對校園網絡貸款的認知了解并不全面。正是由于大學生缺乏相關金融信貸知識,對網貸逾期后果的認知不足,才導致其忽視風險,沖動消費。
(三)大學生消費觀分析
1、年級和消費觀理性成正比。我們把“自我消費觀是否理性”和“被調查者的年級分布”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交叉分析,以此來分析年級對消費觀的影響。其中,大一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呈現中立的態度,認為自我消費觀合理和不合理的人數相當,各占44%,但是仍有11%的人認識自己的消費觀念非常不理性,存在過度消費的問題。隨著年級的增長,社會和消費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趨于理性,消費觀理性的人群比重從大二的59%上升到大三的69%,消費觀念不夠理性的占比也逐步下降到29%。
2、低年級學生對自身還款能力高估。結合上述結論:年級的不同對大學生的自我消費觀存在著影響,我們便可以做出假設:年級的不同對大學生借錢時是否考慮償還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下面我們用SPSS軟件對該問題進行卡方檢驗,驗證二者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我們將不同年級學生在借款時是否考慮償還能力的相對數進行比較。整體來看,各年級都有80%~90%的學生在借款時都有過不同程度的考慮,說明大家存在一定的金錢意識。其中,大一年級中有22%的學生借錢時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償還能力,在各年級中比例最大。大一新生剛剛步入大學,生活獨立,資金支配也較為隨意,存在著對資金、自我管理不足的現象。
(四)校園網絡貸款潛在問題分析。校園網絡貸款存在著諸多潛在問題,可能會對學生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成為校園網絡貸款的發展劣勢。
校園網絡貸款最大的影響是不利于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價值觀的引導,此選項被選中次數高達624人次。當入不敷出時,學生們就會選擇網絡貸款,短時間內是可以解決資金問題,可是下月生活費需要償還本月的貸款,造成下月的生活費又出現漏洞。消費水平的間接提高,但是收入始終保持固定,月復一月,出現惡性循環。有418人次認為貸款最終還是需要父母償還,影響家庭和睦關系。降低學生信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破壞借貸秩序,這些問題被大家選中的次數也在240次以上。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如今大學生已經具有打工賺錢的意識,但他們的主要收入依然依靠父母,并且生活費水平越高花銷也逐漸上漲,往往出現支出大于收入的現象。
2、大學生借錢的時候會優先選擇朋友,其次是親人、金融機構,而網絡貸款是最后的選擇。這也是現階段只有四成大學生使用過校園網絡貸款的重要影響因素。即使是使用過的同學對校園網絡貸款的了解認知程度也并不樂觀。
3、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消費觀逐漸成熟,整體上趨于理性。但低年級學生仍然對自身還款能力的估計有所欠缺。
4、校園網絡貸款可能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不利于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價值觀的引導,還可能降低學生信用、破壞借貸秩序等等。
(二)建議
1、為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學校也應大力培養大學生自我創業和勤工助學的意識。在大學生自我創業方面,學校可以設立“大學生創業中心”,組織、鼓勵大學生進行自我創業,并在政策、環境上給予幫助;建立大學生自我創業檔案,為大學生以后就業提供有利條件。在大學生勤工助學方面,學校可以在圖書館、體育館、教學樓、實驗室等增設勤工助學崗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學校提供正規的就業、創業渠道對學生的收入、人身安全也提供了有力保障,避免大學生外出兼職上當受騙的現象。
2、學生的收入主要用于生活支出,而大學生的收支情況取決于學生消費觀念,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良好的消費觀至關重要。從學校角度來講,可以開設有關理財的課程,組織投資理財的比賽,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大學生所在的家庭也應該擔起孩子遠離校園網貸的監管和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念的責任。盡管很多在校大學生所在的學校遠離家鄉,作為學生的至親和監護人,要盡量多一些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心和關注,盡量掌握孩子學習和生活的近況,多一些對孩子在校園網貸方面的教育和要求,在消費上進行適當的控制,教會學生自己理財,擔起應有的監護職責,共同為學生遠離校園網貸加油努力。
3、學生個人應該加強對網絡借貸安全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對校園網絡貸款的優勢和劣勢要有準確的把握,全面正確地認識校園網絡貸款可以減少大學生陷入不良貸款陷阱的現象。在使用校園網絡貸款的過程中,學生本人要對利率、還款期限、服務費、手續費等問題有充分的認識,切不可含糊帶過,必要的時候計算一下各項費用,或者請同學朋友給出參考意見。在選擇校園網絡貸款平臺時要謹慎,以信譽度、知名度高的平臺作為貸款首選,萬不可盲目選擇不明來源的貸款。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海燕.校園網絡貸款是“蜜糖”還是“砒霜”[J].人民周刊,2016.8.
[2]楊陽.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校園貸款[J].廣西教育,2016.4.
[3]陳勵.關于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情況的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