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數據時代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信息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傳播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數據信息大爆炸時代隨之帶來的是個人信息泄漏問題越來越嚴重,如電子商務交易中曾被曝光快遞單據被販賣,大量客戶的個人信息被泄漏。在大數據時代下,如明星等名人的個人信息更容易被泄漏,如何有效的保護個人的信息,保障個人的隱私權成為大數據時代發展的緊迫要求。本文通過分析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情況,并從個人信息侵權的現狀出發,分析當前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出具體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 大數據 個人信息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劉酒龍,吉首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11
互聯網信息技術改變人們的交往工作與生活,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人與人溝通的平臺與渠道增多,在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時代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快,范圍廣,而且個人信息保護的漏洞存在使得個人信息的保護存在力度不足的現象。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與以往的手機功能不同,智能手機通過下載APP,可以實現自由上網沖浪,如新浪微博、陌陌等手機軟件的推出,使得中國網民中使用手機、平板電腦上網的人數增加。當前的APP數量眾多,而且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用戶注冊,注冊必然會允許運營商對個人的信息獲取得到授權。目前我國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十分嚴重,由于立法的滯后,相關的網絡安全立法無法滿足實際當前個人信息保護的需求,且我國的網民安全意識落后,個人信息與安全隱私問題成為阻礙我國網絡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概述
大數據下的個人信息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而提起的概念,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是指在互聯網環境下個人不愿意對外公開的個人數據信息,不同的學者對于個人信息的認定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個人在網絡中的一切不愿意對外公開的信息都為個人信息隱私,有的學者認為個人信息的構成要區別對待,只有那些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才可稱為個人信息隱私,如個人不愿意公開的個人的姓名、家庭成員、照片等數據才可稱為隱私,而一些普遍性個人數據,如種族、民族、愛好等都不可稱為個人信息隱私。
對于自然人來說,個人信息隱私更多的傾向一種人格權利,是其個人信息數據不被他人非法獲取、侵害以及公開或者利用的權利。隱蔽性是指在個人信息隱私中,未經權利人的同意,不得將權利人的信息透露給他人或者向社會公布。
二、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面臨的挑戰
信息化時代能夠給人們帶來便捷,但是亦存在較大的信息安全隱患,如何能夠在復雜的信息網絡中很好的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不被非法竊取,是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問題。近期由于社交媒體平臺信息泄漏而給用戶帶來的不良影響事件越來越多,人們在享受互聯網時代的好處時,更多的存在個人隱私的安全擔憂。
(一)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海量性對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立法產生極大的困擾
從法律保護的現狀上看,我國的《民法總則》第111條中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對于非法侵犯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定性為侵權。我國的《網絡安全法》中第40條、第41條、第42條中也對用戶的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定,要求網絡的運營商要嚴格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要防止用戶的個人信息泄漏,而且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護個人的信息。
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中進行了立法上的明確,自此我國公民的隱私權保護得到了法律的正式確認,泄漏個人的信息導致不良影響的,即為侵犯個人的隱私權,但是對于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與方式,我國的立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其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比較完善,如美國通過單行立法的方式,對網絡社交媒體平臺泄漏個人隱私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并通過行業協會的方式來保護個人隱私。
(二)大數據時代的虛擬性對個人的數據信息保護帶來極大的困難
大數據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存儲增多,而且數據的開放性更強,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網絡運營平臺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對個人的信息保護存在力度不足,導致個人信息泄漏的現象十分的普遍。如蘋果iCloud用戶照片泄露、鐵路12306網站用戶信息遭泄露等一系列的用戶個人信息泄漏問題的產生都是在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保護難度大。目前我國的網民數量不斷的增多,現代化的生活難以擺脫網絡的影響,互聯網移動支付的出現使得“掃碼”支付成為當前貨幣結算的重要手段,這種“掃碼”支付的背后存在巨大的個人信息保護的隱患,如頻頻曝光的因“掃碼”問題而導致個人信息泄漏,個人財產被秘密轉移的案例數不勝數。
大數據時代溝通交流變得虛擬性,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往來不再需要面對面,特別是一些移動支付交易上,用戶之間的資金往來更多的具有虛擬性,而且對于個人的信息收集上也存在虛擬性,不需要再通過實體的接觸就能夠獲知用戶的全部個人信息,而且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方式獲得用戶的個人信息。
(三)大數據時代的隱蔽性對個人的數據信息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
許多APP在安裝時都會要求獲取用戶的手機號碼、通信錄號碼、手機的存儲等文件信息,這種隱蔽性的信息權限要求使得許多用戶不得不同意授權,因為如果用戶選擇拒絕APP訪問權限,容易導致APP無法安裝或者是無法正常使用。這種情況下個人信息是被APP的后臺所收集與識別。如在新浪微博的注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個人信息泄漏的隱蔽性特點,用戶可以通過新浪微博網站直接注冊獲得使用賬號,填寫注冊郵箱、密碼、昵稱等相關信息。可見用戶必須向新浪微博提供大量個人信息,才可能開通賬號。在個人設置環節,用戶的真實姓名、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可設置為“所有人可見”、“我關注的人可見”及“僅自己可見”三種情況,用戶在使用各種“微博應用授權”時,可以以各種方式享用到其他網站程序提供的微博功能,這些花樣繁多的功能很受用戶歡迎。但是由于應用組件不是新浪官方開發的,因此用戶在使用這些應用授權時,也有隱私泄露的風險。
三、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完善對策
(一)建立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
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多元化與廣泛性使得個人信息被泄漏的風險增大,而且個人信息的保護立法難以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國應當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立法經驗,通過建立以網絡信息的保護單行的法律體系,通過以《網絡安全法》為主體構建多種大數據云計算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體系,切實的打擊泄漏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針對侵犯用戶個人信息給用戶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要求侵權人承擔責任,有效的提升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為打擊泄漏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法律的責任追究依據,通過法律體系的完善,在民法總則中賦予個人信息權的獨立地位,采用單行立法的方式進行保護,在訴訟的程序制定上,要結合大數據的特點,對案件的管轄、舉證責任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減少受害者的搜證與舉證的成本。通過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借助完善的立法對個人信息盡最大化的保護力度,有效的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二)約束網絡運營平臺的行為,增強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力度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網絡運營平臺掌握大量的個人信息,如支付寶、微信等平臺對用戶的個人信息掌握數量大,支付寶賬號實名認證,有的甚至需要人臉識別,因此支付寶等網絡運營平臺掌握著用戶的大量基本信息。個人信息不被泄漏,網絡運營平臺具有營利性的目的,當前一些網絡運營平臺借助網民注冊用戶的方式獲取個人信息進行販賣,嚴重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權。因此,要有效的限制網絡運營平臺的非法販賣或者是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不作為的現象,必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在網絡環境中應當承擔更加積極的角色,要通過政策上的不斷完善,加大行業的監督管理,如制定互聯網平臺用戶隱私保護條例等相關行政法規章,政府要對網絡運營平臺的信息泄漏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要督促網絡運營平臺及時的處理技術上的漏洞,并且要約束網絡運營平臺的行為,防止其為了牟利而販賣用戶的個人信息。同時,網絡運營平臺要加強自身的監管,要實時的對自身平臺運營的情況進行監督,當用戶存在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時,網絡運營平臺要及時的進行信息推送的提醒,如當用戶將個人基本信息設置為“對所有人可見”時,要彈出窗口告知用戶此項設置存在的風險。
(三)用戶個人提升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識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變得更加的快速與廣泛,特別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的便捷。當前個人信息泄漏的案件屢見不鮮,但是卻依然有人在不經意中上當受騙。對于用戶個人而言,要切實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識,在使用APP軟件或者是網頁時,在注冊用戶的過程中要認真的閱讀相應的用戶須知的條款,要了解每個APP涉及的權限管理內容,要認真的關注關于個人信息權限設置的問題,而且對于通過APP推送或者是其他的網頁鏈接的內容要謹慎的點擊。同時,用戶在個人信息被泄漏時,要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特別是要注重對自身網銀密碼的保護,要不定期的更新密碼,而且密碼要多變,防止個人信息被泄漏。
參考文獻:
[1]范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重構.環球法律評論.2016(5).
[2]張忠濱、黃曉彤.互聯網+大數據模式下的個人信息保護探析.征信.2015(9).
[3]侯富強.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與法律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
[4]侯瑞芳、李玲、徐敬宏.微服務背景下的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研究.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
[5]史衛民.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情報雜志.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