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好
[提要] 消費者信心指數(CCI)所形成的指標體系在預測未來宏觀經濟走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已成為各市場經濟國家非常重要的經濟風向標之一。它不僅影響消費的行為,更是對于社會資金的流向和資源的配置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該研究具有巨大的市場研究價值和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消費者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5日
消費者信心是指消費者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對就業、收入、物價、利率等問題綜合判斷后得出的一種看法和預期,消費者信心指數則是對消費者整體所體現出來的信心程度及其變動的一種測度。許多國家的研究表明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對經濟變量具有預測和引導功能。金融危機后研究我國CCI和經濟變量的影響關系十分必要。本文論述了消費者信心現狀,并且分析了影響消費者信心的因素,從而為政府部門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參考和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編制
消費者信心指數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信心指數、消費信心指數、金融信心指數、文化信心指數。其中,宏觀經濟環境信心指數包括:物價信心指數、經濟景氣指數、就業信心指數;消費信心指數包括:家庭經濟狀況信心指數、家庭支出信心指數、投資耐用品信心指數、投資商品房信心指數、旅游信心指數;金融信心指數包括:金融產品投資信心指數;文化信心指數包括:旅游收入信心指數、文化發展信心指數。
信心指數測度的具體計算方法如下:總指數為所有分項指數的加權平均之和,分類總指數等于對應的分項指數的加權平均,各分項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分項指數=100+[(100×非常樂觀比重)+(50×一般樂觀比重)-(0×中性比重)-(50×一般悲觀比重)-(100×非常悲觀比重)
這一數值反映的是消費信心偏向樂觀的人群和偏向悲觀的人群的比例之差,當人群中兩者的比例基本平衡時,分項指數接近于100;如果樂觀人群比例較高,則分項指數大于100;反之則小于100。
二、中國消費者信心現狀分析
研究消費信心指數的變異情況,涉及消費者和地區兩個層面的分析。消費者個體特征和地區整體特征都會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和態度:
(一)消費者個人特征對消費者信心現狀的影響。(1)從不同城市消費信心差異比較來看,由于是針對北上廣的家庭進行分析,居民的消費信心整體較高,而且各地區之間差異不大;(2)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高會有利于帶動地區消費信心的攀升;(3)從人群特征來講,年輕消費者的信心在全社會是最高的;(4)隨著年齡增長,來自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壓力會使中年以上的消費者消費態度轉向謹慎,即使收入在不斷增長,信心卻不易提升;(5)具有失業、收入低、年齡大特征的消費者,消費信心表現方面往往最為悲觀。
(二)地區整體特征對消費者信心現狀的影響。(1)宏觀信心環境中的物價上漲、金融投資動蕩、就業困難都會導致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2)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支出、耐用品消費、商品房消費以及旅游消費決定于家庭收入,而家庭收入預期與宏觀經濟環境的形勢密切相關,宏觀經濟環境下行,導致家庭收入預期減少,消費者消費欲望減少,進而影響消費者信心指數;(3)文化發展收入雖不如直接收入能直觀地影響消費者信心指數,但文化發展是增強民眾信心的有力武器,文化發展收入能側面反映出消費者信心指數的變化。
三、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影響因素分析
從北京、上海、廣州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可以看出,自2015年4月開始一直到2016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對預期通脹的擔憂加劇,對當期經濟形勢和未來總體經濟走向不看好或者出于模糊狀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不足,消費滿意度下跌。從2016年12月開始到2017年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反彈,并恢復至原有水平附近。(表1)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消費需求不足以“消化”供給。在影響需求的三大動力中,消費需求屬于最終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紅火的投資需求,最終都會以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形式向市場呈現出來。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最終消化這些供給,就會出現宏觀經濟供過于求的局面,整體經濟形勢隨之步入蕭條。可見,過分持續依靠投資增長拉動經濟,很容易陷入類似于使用“精神藥物”的依賴癥,只有靠持續不斷地擴大投資規模,才能夠維持必需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本應受到重視的消費需求會被進一步弱化,甚至是邊緣化。這就會直接危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一旦高速運轉的投資鏈條斷裂,后果不堪設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信心指數“遇冷”便與消費需求比密切相關。
(二)物價持續上漲,居民收入預期下降。當下,人們談及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時,必然要用到的一個詞匯就是“流動性過剩”。其含義就是社會資金供給嚴重過剩,換句話說就是“錢”太多了。然而,與表面上的“錢多”并存的卻是居民越來越萎縮的消費意愿,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走低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對于普通的居民日常生活而言,流動性過剩的切身感受并不明顯,原因在于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是直接與GDP總量相關,體現為經濟總量的持續膨脹。但并不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數據顯示,我國城鎮職工工資總額與GDP的比率由1990年的15.9%下降到2005年的10.75%。工資收入在經濟總量的比重下降,伴隨著貨幣供給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讓實際收入變得更低。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居民的剛性開支,比如住房價格更是以驚人的速度飆升,同時多數居民唯一能夠選擇的理財途徑——股票投資也在近期出現了下跌行情,這些都會直接抑制現實的消費開支增長,并且打擊未來的消費欲望和信心,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三)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自2006年起,中國每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超過400萬人,而大學生就業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現在更是到了60%的邊界,這些數字表明,大學畢業生客觀上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就業的主要目標群體,“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客觀事實。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未來就業的預測及與之相關的收入預測下滑。加之目前的通脹形勢,致使消費者實際收入預期減少,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
(四)房價上漲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房子是中國人的“根”,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才有著落,但近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讓很多消費者對房子是“望而卻步”,想買房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來,城鎮住房需求越來越多,住房用地批準手續卻越來越難辦,再加上城市醫療衛生和教育水平高于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在城市買房,導致房價一路飆升。由于收入水平遠遠跟不上上漲的房價,這讓很多消費者對未來的消費失去信心,消費意愿下降。
(五)個人財務狀況不穩定。個人財務狀況可能出現相對不穩定的狀況也是中國消費者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收入預期的下降讓消費者對未來個人財務收入的穩定性抱有懷疑態度。在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會有所降低,大多數消費者會在滿足日常必須開支后,將余錢用于儲蓄,以應對未來的突發情況。因此,個人財務狀況也影響著消費者的信心指數。
四、結論
為穩定并提高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政府從穩定物價、抑制通脹、調控房價、就業、生活等角度切實提高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提升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期。自2010年始,中國房地產政策已由此前的支持轉向抑制投機,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政府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稅收等多種調控手段;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政府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制定了具體的政策并狠抓落實,如促進發展、擴大就業、調整結構、增加崗位、抓好培訓、改進服務、幫扶特困、鼓勵創業等。我們希望也相信:我國國民消費信心指數將不斷得以提升,國家經濟將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吳杭.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影響因素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4.
[2]張文彤,鐘云飛.IBM SPSS數據分析與挖掘實戰案例精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謝龍漢,尚濤,蔡明京.SPSS統計分析與數據挖掘(第二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4]徐娟.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分析[J].中國市場,2011.36.
[5]吳文鋒,胡戈游,吳沖鋒.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信號引導功能[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4.13.5.
[6]尼爾森公司.中國消費者信心在2010年繼續走強[N].市場觀察,2010.3.
[7]田金方,朱倩倩.消費者信心影響中國家庭消費的實證詮釋[J].財會與統計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