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清
摘 要: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人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少成若天性,習慣成天然”,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但目前我國農村小學生由于受到社會負面環境與價值觀的影響,加之家庭教育的缺乏,部分小學生逆反心理嚴重,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因此,對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容忽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現狀;養成;策略
一、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現狀
“農村小學生”群體是目前教育中不得不重視的特殊群體——小學階段本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急劇變化,是增長知識,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但目前我國社會環境與農村家庭教育未對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形成良好促進作用,甚至成為農村小學生“蠻性”滋生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筆者所執教的農村公辦小學中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為例,本小學在校學生共198人,一~六年級各一個班,班額30~40不等。大部分學生父母為了生活在市區或外地打工,孩子日常生活由家中老人負責,有的甚至托付給親戚監管,如此以來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學生無所畏懼,養成一些不良習慣,身上充滿“蠻性”,如不懂文明禮貌,說臟話,不思學習,抄襲作業,逃課打架,欺小凌弱,損壞公物,甚至出現偷竊搶詐的行為。
學校以教書育人、人才培養為己任,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二、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有效策略
(一)嚴格校規校紀,規范學生日常言行
通過召開全校學生大會、年級會議、班會、個別談話等形式向學生明確校規校紀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學生紀律、禮儀等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質。細化行為準則,使學生明白哪些行為可為之哪些行為不可為,規范學生日常言行,并加強監督與教育,對于不禮貌或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予以嚴厲批評或相應紀律處分,以促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建設。
(二)加強日常管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長期熏陶與堅持,學校教師要加強日常管理,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班級建設和組織方面,要設置崗位監督,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成立學生督查小組,負責檢查課間秩序、學生言行、儀表衛生等項目,進行總結通報,予以表揚或批評,切實發揮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同時發揮橋梁作用,發現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向老師匯報以解決問題、解決矛盾沖突。同時教師要切實負起責任,要走進課堂、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
(三)注重課堂教育,寓習慣于教育之中
寓道德教育與良好行為習慣于課堂教育中,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目的,把道德教育擺在首位。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從課堂開始,尊重教師,認真聽講,勤學好問,遵守紀律。學校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師都負有教書育人的職責,良好的行為習慣于學習中養成,逐漸滲透到生活中,充分發揮課堂的教育引導作用。
(四)建立良好溝通,聯動家長共同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學校與社會。在學校范圍內,加強管理,規范學生日常行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侵蝕校園,為學生營造和諧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的同時,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鑒于農村小學的家庭情況,學校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建立聯系,定期匯報學生在校情況,并做好家長思想工作,將孩子教育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予以溫暖的關懷和嚴格的要求,從各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
(五)強調為人師表,潛移默化帶動學生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作為教師要嚴以律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以獻身教育事業,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為己任,做到真正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幫助農村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郇秀梅.關于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6,07.
[2]李榕霞.知行合一,以成良習——淺談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J].教育教學論壇,2017,05.
[3]姜文麗.淺談偏遠農村小學生習慣養成心得[J].貴州民族報,2013,12.
[4]徐應立.農村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探究與實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12.
[5]王春冬.知行統一,平督合力——淺談農村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華夏教師,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