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菊芳
摘 要:離異家庭的子女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應當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讓他們健康成長。要摸清情況,對癥下藥;一視同仁,保護自尊;培養自信,平衡心理;督促學習,關心生活;加強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獨立精神;開家長會,增強家長責任心;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2-0015-01
父母離異之后,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他們的子女。好多孩子心理還未成熟,人格還未定型,從父母離異的那一刻起就變得消極頹廢,種種心理問題也開始突顯出來,比如自卑、焦慮、孤僻、偏激、冷漠,有的甚至產生反社會傾向。那么,教師如何矯正離異家庭學生的不良心理,使他們得到愛的補償和全面教育呢?本文對此進行相關研究。
一、摸清情況,對癥下藥
離異家庭的孩子比較敏感,從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家庭情況,僅從入學時的“家庭情況調查表”是看不出什么苗頭的,因為表上父母姓名、單位、電話一應俱全。在班級中公開了解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容易暴露孩子的隱私而使孩子生厭。就拿本校來說,離異家庭的學生在班級中的比例已上升到 10%左右,且還有上升的趨勢。教師要通過平時的細致觀察、家訪、談心、班級日志等渠道,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學生的喜好、面臨的最大問題、最信賴的人等情況了如指掌,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關心和教育這些孩子。
二、一視同仁,保護自尊
教師在教育離異家庭孩子的時候,應該選擇合適的場合,顧及他們的感受,保護他們的自尊。教師既不能太過嚴厲地訓斥他們,也不能用憐憫他們的語氣跟他們說話。因為這些孩子的心理相當敏感,教師必須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平時,對離異家庭學生存在的缺點或不足,要適當地進行批評與幫助,但絕不能損傷、貶低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要讓他們感到老師是在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為他負責。
三、培養自信,平衡心理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盡量創建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氛圍,同學之間民主、平等、和睦、尊重,這樣會使離異家庭的子女從心底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學是完全平等的,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減少自卑感。對他們所犯的錯誤,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地教育;而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要在第一時間予以表揚和鼓勵。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容易失衡,一般表現為痛苦和憤怒。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先冷處理,甚至創造機會讓其發泄,等他們發泄完后,再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平衡內心。
四、督促學習,關心生活
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主動尋找離異家庭孩子的閃光點,督促他們按時完成各科作業,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找回自尊,鼓勵他們認真學習。
五、加強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獨立精神
離異家庭子女在人生剛剛起步的時候就經歷了父母離異的痛苦,他們比別的孩子更早更多地體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因此,教師要讓他們知道: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人要學會堅強和自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增強他們抗挫折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強自立。比如,可以讓他們做值日生,體驗一點點辛苦和勞累;讓他們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適度的責任,經受一點點批評;給他們設置克服困難或挫折的機會,增強一點點勇氣;在游戲和比賽中不遷就他們,讓他們經歷一點點失敗。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增強他們的挫折承受力,讓他們克服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的缺陷,培養他們獨立面對困難的堅強品質。
六、開家長會,增強家長責任心
學??梢远ㄆ谡匍_離異家庭子女的家長會,指導家長朋友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多多關愛自己的孩子。當然,家長會上,還可以分享一些好的做法,樹立好的典型,并予以表彰推廣,以此來增強家長的責任心。要讓家長在生活和學習中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讓孩子深切地體會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沒有拋棄自己。由此,孩子會重拾信心,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七、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應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方針,實行全面教育、全程管理,講究方法,不斷創新。學??梢詷嫿ㄓ傻掠?、班主任、團委、心理咨詢室組成的校內心理咨詢網絡,聘請心理專家擔任駐校心理老師,不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及時反饋和交流信息,從而使德育工作落實到位。不過,要從根本上解決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的關愛以及社會的關心和重視。每個老師、每個離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應獻上自己真誠的愛,幫助離異家庭的孩子順利走出低谷,讓他們享受應有的快樂和幸福。
參考文獻:
[1]林崇德.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的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01).
[2]孫琳.中小學離異家庭學生問題及教育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4.
[3]傅安球,史莉芳.離異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唐芳紅.淺議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等職業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