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婷+張洪瑜+王歡歡
摘要:中韓陸海聯運通過貨物“門到門”的跨國直接運輸,當運輸過程中貨物發生損毀、延遲時,不免產生貿易糾紛,此時若運輸的貨物已投保,那么糾紛的解決將簡單許多。然而,中韓貨物陸海聯運沒有統一的規范法律,在保險法方面也規定甚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分段處理,兩國適用本國國內法對各區段予以調整,各區段的保險由不同的保險人負責,這不僅增加了保險費用負擔,而且給托運人帶來工作上的重復和時間上的浪費,不利于兩國之間貿易合作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關鍵詞:海陸聯運 保險 集裝箱運輸
一、中韓陸海聯運保險中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中韓陸海聯運保險方面來說,兩國學者都甚少涉及,因此筆者搜集相關資料,并結合實踐進行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對“提貨不著”的相關概念爭議
所謂的“提貨不著險”規定,最初源自于英國海上保險中規定的“Non—delivery”(“沒有交貨”或“交貨不能”)條款,那么對未注明的提貨不著險,保險公司是否要進行索賠?這在實踐中尤其是情況復雜的中韓陸海聯運中并不少見,而如果此時投保了一切險,那么根據我國相關運輸條款的規定,保險范圍除了已經列明的水漬險和平安險之外,還包括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因為外部原因所導致的各項損失,即包括“提貨不著險”等在內的11種普通附加險的保險范圍。但是我們知道,國際貿易特別是海陸多式聯運情況尤其復雜,若正本提單在收貨人手中,即使貨物運輸至收貨倉,但未到達保險單上的被保險人處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運輸的其他儲存處所,這時我們就可以說如果收貨人在這段期間內“提貨不著”,就仍然屬于保險公司的承保范圍,保險公司仍舊要對符合“倉至倉”條件下的受損貨物進行賠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單是“提貨不著“一種保險中韓兩國便存在理論和實踐的爭議。
(二)缺乏對集裝箱運輸保險的完善規定
集裝箱聯運保賠保險就是指在集裝箱運輸的整個過程中,保險公司對集裝箱和相關的裝卸、運輸設備提供的保險。這種保險專門為參與集裝箱的業主服務,并為其提供適當的風險保障的非營利性質的保賠保險。此類保險的內容主要包括財產險和責任保險,并且這種保險并不是間斷的而是存在于集裝箱貨物運輸的整個過程。它不僅涉及到海商法傳統的保護對象即集裝箱運輸的船公司與貨主,還涉及貨運代理人、為其提供裝卸服務的相關的物流公司或碼頭營運人,貨運場站,還包括集裝箱的出租人和無船承運人以及港務局。集裝箱聯運保賠保險更加適合現代聯運實務中各方的利益的均衡保護,而且這種保險為集裝箱運輸的全程負責,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保險那種因保險合同的內容約定不明或者沒有約定而使利益受損者的合法權益受不到及時有效保護的缺陷。
(三)中韓陸海聯運中傳統的保險承保方式遭遇新問題
在集裝箱運輸出現之前,海上貨物運輸就一直遵循著保險責任區間不間斷的原則,即使貨物運輸采取“港到港”方式,那么在貨物到港口裝貨及貨物到港口卸貨再運輸到倉庫存放的這段期間以及貨物到港又開始內陸運輸的期間,中韓相關法律并沒有予以詳細的規定,總之不論貨物運輸所采取的方式是什么,投保人所希望的就是對貨物的“從一而終”式的保護,但是,我們說海陸運輸條件多變情況復雜,在實務中很有可能因為買賣合同條件的變化而使得在運輸途中貨物的所有人以及保險人發生了變化,那么此時同一運輸過程就有可能出現多數的保險人來進行保險,但是在中韓陸海聯運中,發生在集裝箱內部的貨物隱藏損害并不少見,發生的區間更難以判斷,此時除了可能有多個保險人出現之外,實際承運人與參與實際運輸的聯運人也會發生復雜的內部的追償問題。
二、對中韓陸海聯運保險方面的相關建議
目前中韓陸海聯運蓬勃發展,但保險事業在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因而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對中韓陸海聯運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明確集裝箱碼頭經營者的承保范圍
集裝箱碼頭經營人主要負責貨物的裝卸工作、設置集裝箱存放地等工作。而在實務中,由于缺乏對貨物性質的了解或因裝卸不當等原因,這一環節也是最容易出現貨物損害滅失的環節,這也包括因行為不當而對集裝箱本身或對船舶造成的損害。聯運保險除了可以對前述所提的貨物、集裝箱以及船舶本身進行保險賠償外,還可以對因裝卸工作造成的第三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這里的集裝箱碼頭經營者包括但不僅限于集裝箱碼頭經營者,還可以包括與集裝箱碼頭經營者提供或類似服務的經營者,如碼頭經營者的中轉站、碼頭的裝卸公司或裝卸設備提供者,這里的損失除了貨物或集裝箱本身因毀損滅失造成的損失外,還包括因裝卸貨物造成的人身損害以及相關的間接損失。由此可見,對于集裝箱碼頭等從事貨物裝卸工作的經營者來說,集裝箱聯運保險既有效地彌補了損失,又能使其專業從事貨物的裝卸工作,不必因貨主的高額索賠而使其停止運行,有效地降低了在裝卸過程中有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風險。
(二)將保險與聯運經營人責任限制進行銜接
保險合同中的內容包括保險價值和保險金額。保險價值代表保險標的的價值,一般由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在合同中約定,此為定值保險。若是兩邊沒有在合同中商定,則保險價值為保險標的開始時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與保險費的相加之和。保險金額為被保險人實際投保的金額,須載明在保險單中。當保險金額小于保險價值時,保險人的賠償一保險金額為限;當保險金額大于保險價值時,超出部分無效,保險人的賠償以保險價值為限。
所以,中韓陸海聯運中,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時,貨方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保險公司也取得對聯運經營人的索賠權。若保險金與聯運經營人的責任限額相同,則保險人向貨方賠付保險金后直接向聯運人追償即可。但當保險金與聯運經營人的責任限額不一致時,要具體分析保險金多于或少于聯運經營人責任限額的情況。在保險金額大于聯運經營人的責任限額情況中,根據《保險法》第60條第二款的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后,貨方已經從聯運經營人處取得保險金時,可以相應扣減貨方已取得的賠償金。在保險額小于聯運人的責任限額情況中,根據《保險法》該條第三款的規定,保險人從聯運經營人處追償得到的金額超過保險金額時,應將超出部分交還給貨方。由此可以看出,當保險金額與聯運經營人的賠償限額一致時,貨方的補償以保險金額為準,當二者不一致時,貨方可得到的賠償以高者為準。
(三)完善保險期間的相關規定
傳統立法模式下,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期間為各區段貨物運輸合同的保險期間總和,因此,貨物的實際保險期間可能存在重疊或細縫的現象,不利于被保險人的利益最大化。保險合同一體化目標在于實現保險期無縫隙的全方位覆蓋,實現風險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合理配置。而在集裝箱海陸多式聯運中,托運人仍按次投保貨物運輸保險,其保險期間適于承運人接收貨物,止于承運人交付貨物,這兩點之間的期間為整個運輸保險合同的期間。承運人可按年度投保運輸責任保險。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保險期間的重合,建議保險期間由原來的運輸責任期間和保險合同期間對應的做法更改為貨物的實際流轉作為劃分保險期間的方法,實現保險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M].元照出版公司,2006.
[2]施文森.保險法論文(第一集)[M].三民書局,1985.
[3]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美]小羅伯特·H·杰瑞,道格拉斯·R·里士滿.美國保險法精解[M].李立彥譯.法律出版社,2009.
[5]馬原.保險法條文精解[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6]武亦文.保險代位求償對象的類型化分析——以特殊主體為研究對象[J].法學評論,201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