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摘要:數學是一種與生活關聯很大,并具有很大魅力與靈性的學科,設計數學課件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操作,而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資料進行收集與整合,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思考。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教學已經被更為廣泛地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而新穎的教學方式并不單純地指把“電教”添加在傳統教學中,或者對其簡單的替換,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對計算機網絡更好地運用,把它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激發出學生更多的感官接受能力,從而進一步地把教學效果進行有效提升。實際證明,針對于數學課件的設計會關涉到很多方面,這篇文章便針對于其結合網絡設計所依據的思考進行了闡釋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課件 設計 思考
一、教學課件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一)針對認知條件的思考與探析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意識注意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經常被一些新奇的、有趣的、運動的、美麗的形象或事物所吸引。根據這種特點,老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一定要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用特別的方法讓其生動起來,使得相同種類的形象其共同的特征生動化,在需要學生進行關注的地方把他們的注意力抓住,為他們學習及認知創造出良好的氛圍。例如:在對長方形面積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生所接觸過的舊知識是對周長的了解與認識。那么,在進行“長方形面積”的課件設計時,一定要把這兩種知識之間的區別抓住,先把周長的模型展示出來,然后再把面積的模型展示出來,最后利用鮮艷的顏色順著圖形的邊緣對長方形表面進行覆蓋,從而使學生更清楚地對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進行有效的區分,更深入地對這兩種不相同的概念進行理解與領悟。
(二)針對認知對象的思考與探析
數學這門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大,而現實生活中的物體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與運動著的。小學數學知識也同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動態的知識。然而課本上的知識卻都是以靜態文字或插圖的形式存在的,這樣的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對變化或運動的過程進行清晰的表述,即使老師可以用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也需要學生通過想象與理解對事物運動與知識的變化做進一步還原,然而學生學習的難點恰恰就是對符號的理解。
(三)針對認知過程的思考與探析
學生進行認知的過程,恰好是針對老師的思維進行理解與調節自身思維的過程,老師的思維是無法看到的,學生也只能針對課堂上對老師的語言進行理解來對他的思維進行揣測,這樣經常會有學生理解費力的現象發生。鑒于此,老師在進行制作與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一定要把書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轉化,使其變成可以運動變化的圖像,借助其運動的過程來展示自己思維的過程,把作為老師過于成人化的思維轉變得更加的形象化,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學習。與此同時,這種運動的形象也可以作為學生思維的參考,更有利于他們對于自身思維的有效調節。
二、教學課件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一)虛擬情境的創設
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往往就是學不進去,老師進行課件的設計時,可以加入學習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可以做出角色意識的有效改變,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投入進去,從而自動自覺地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規律的探尋。
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也會有一些知識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容易遇到的。這就需要老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選擇一些學生所熟知或喜歡的藝術形象來進行情境的設置,讓主人公在這段情境中遇到所學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幫助主人公來解決難題。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虛擬的情境,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其學習的感受也發生了變化,學生熱情很快地被調動起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會變得更加的深刻。
(二)知識的再現過程
低年級的學生其思維大多是直觀性的形象思維,而很多的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聯系,當一些問題曾在學生們的實際生活中出現過時,老師就可以在進行課件設計時,在課件中對當時的情境進行“再現”,以此來喚起學生的知識積累,來更好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三)重視學生的想象力
其實,課件設計的效果不但要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更重要的是更進一步地發展與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進步。老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設計一個具有啟示含義、靜態的畫面,繼而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去推斷圖像會發生的變化,接下來再把變動的真實結果告訴學生,讓他們去印證其想象的正確性。
學生的思維活動大多具有跳躍性,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不要著急對其灌輸所有的知識,要利用他們的思維特點進行課件的設計,讓學生可以進行主動的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尋到失敗的原因或體驗成功的喜悅,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
三、教學課件的設計要符合生活的實際
數學的兩種發展形態,其一是為了對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其二是為了對數學學科知識內部的矛盾進行有效解決。所以,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中可以遵循應用與理論相結合的辦法,老師在進行課件設計時可以對應兩種情境的設置,也就是教學與生活情境并行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手段把這兩種情境有機結合在一起,運用學生感興趣的事或者周圍熟知的事物做為切入點,把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的生活化。老師只有真正地做到對教材透徹地了解,并根據教材的理論基礎,利用計算機網絡把生活化的設計元素加入其中,設計出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課件,如此才可以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并貼近生活,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克誠,肖堅強.最新小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實用方法書系[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
[2]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明振,寵坤,齊建華.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動態系統模式[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