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慧+張猛
摘要:省屬民辦高校的大學生,與其他錄取批次的學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了解和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合理配置人力資本,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客觀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了解就業現狀,提高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設計的能力,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就業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 大學生 就業心理 對策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相對獨立的本科層次的大學生,與其他錄取批次的學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新增的本科畢業生正迅速的涌入就業市場。民辦高校由于其獨特的辦學模式,使其學生面臨著特殊的就業壓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了解和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合理配置人力資本,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現狀
(一)過分考慮薪酬待遇,補償心理嚴重
民辦高校的學生完成大學四年學業總費用在8一10萬元左右,遠遠超出了一般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特別是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高額的教育資金的支出,使得很多學生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希望在將來的工作中獲得加倍回報,這種補償心理,促使他們在擇業時過多地考慮經濟收入,薪酬待遇,然后才是工作中個人價值的實現。這種心理容易導致學生理想和現實的不一致,心理落差嚴重,出現了“有業不就”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
(二)就業過分關注地域條件等,產生偏執心理
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的學生畢業后選擇留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學生較多,而不愿意去小城市,鄉鎮偏遠地區工作。過分關注地域條件,工作環境和單位性質。在選擇就業部門與單位上偏好外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型企業,不愿意去中小企業;在工作環境上,偏向于辦公室等舒適場所,不愿意去基層車間現場。
(三)缺乏獨立就業的決策能力,依賴心理顯著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比較好。在這樣的家庭背景成長起來的學生,在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往往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在面對就業的問題時,依賴心理表現明顯。雖然很希望畢業后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積極進取,努力尋找就業機會。缺乏自我選擇和決斷能力。被動就業心理嚴重,坐等父母給自己安排好一份滿意的工作,也有的學生認為學校、社會理所應當的給自己安排工作。
(四)創業意識淡漠,動力不足
我國大學生創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資料顯示,雖然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想過畢業后去創業,但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寧可失業也不會選擇創業。創業意識淡漠,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僅僅把創業看做是找不到工作的時候的一種無奈選擇,缺乏主動創業的驅動力。究其原因,除了缺了創業資金,還缺乏創業的信心,技能等。社會實踐明顯不足,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團隊合作等能力均有待提高。
(五)其他不良的就業心理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普遍對自身的學歷背景有自卑心理。面對復雜的就業形勢,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既希望謀求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從而對就業產生了恐懼、不安、憂慮、急躁的心理。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學生個體: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有效管理自我
大學生要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學會自我認知,能夠更客觀的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職業價值觀、興趣、特長、能力以及自己的人格特征。
1.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素質及綜合素質
努力學習,打下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并積極學習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人際關系學等多方面知識,力求在擇業時處于積極主動的位置。心理定位與就業目標相一致的動力下,盡最大的努力,為今后的職業生涯發作做更充分的準備。理性看待就業問題。
2.面對就業壓力,學會有效控制放松自己
積極謀劃自己的未來。當獲得的工作機會還不成熟時,應學會調整自己的目標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不因在求職過程中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對壓力要有明確的認識和接受態度。壓力及其反應并不是全都有害的,適度的壓力有助于人的潛能。應了解自已在壓力的情境下的反應方式,增強自己在面對壓力時的應對能力有效處理過度的壓力。
3.樹立合理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對于大學生而言,職業對個體的意義已經遠遠不是僅僅滿足生存的需要,求職工作的內函是豐富的。職業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擇業時,不能只片面考慮工作的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更要關注職業對自我一生發展的影響與作用,樹立合理正確的價值觀,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學院方面:就業指導課程化,職業規劃全程化,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民辦高校的職業發展和就業創業指導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提高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要求高校樹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提升大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把大學生培養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的辦學和教育理念。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理論講授、專題講座、虛擬操作、現場實踐等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根據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建立校企實訓基地,開展適合市場需求的企業實訓活動。
在了解和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探究存在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從根源上找出問題的本質。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特點,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知識,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現大學階段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策略,對于更好地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愛,賢孟亮,劉桂英.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重慶教育探索,2008,(11).
[2]孔祥云,李逸龍.大學生發展指導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