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摘要】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橋梁建設工程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十分關注的主題之一。而且其相關技術也在不斷革新,因此就需要對其進行探討和總結。本篇文章將對于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具體檢測技術進行分析,討論其當前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對于未來的實際應用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道路橋梁;橋梁工程檢測;檢測技術
公路橋梁現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的生命線,因此其自身的質量問題對于人們的生活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其檢測技術也需要進行討論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
一、道路橋梁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們國家的道路橋梁工程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缺陷,因此下面對其逐一進行分析。
(一)病害損傷
病害損傷是橋梁建設和正式運營時十分常見的問題。此類問題往往從表面完全無法看出,事實上其內部早已損壞,實際質量已經達不到相關標準。而且如果設計時出現相關問題,整個工程的質量也無法滿足設計的要求。同時測量技術也有缺陷,導致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
(二)填土下沉
填土下沉也是橋梁道路施工工程中非常常見的現象。一般而言,其主要發生于橋體填方的區域,此類區域往往處于半挖半填或者深挖高填的狀態,導致填土非常不均勻。因此很容易在實際通車之后,導致下沉的現象出現,進而降低了道路的安全性。
(三)橋頭跳車
橋臺往往會在實際通車一段時間之后出現沉降,進而造成沉降差出現,長期如此便會形成跳車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橋臺的沉降差過大,而且其自身搭板在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從而導致臺階出現,如此必然影響正常行車安全。
(四)軟土基沉陷
部分路基由于自身原本承載能力有限,因此很容易出現路面受損的情況,進而演變成路面斷開的情況。而軟土路基則此方面問題則更為嚴重,因此便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有效加固,提升其原有的承載能力,從而防止此類現象出現。
(五)路面使用過度
道路橋梁本身具有一定的壽命,如果長時間使用,自然會出現路面不平的情況。此類情況多數由于施工工程的質量不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而且維護工作也存在缺陷,進而引發路面的安全問題。此類問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會給人們的日常交通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安全事故出現。
二、道路橋梁的檢測技術
(一)聲發射檢測法和超聲波檢測法
1.具體方法
所謂聲發射檢測法,通常是指橋梁道路的材料由于受到了巨大的外力作用之后,其內部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形,進而能夠促使物體迅速釋放內部能量并且立刻形成彈性波。該現象通常是由于材料本身受力不均勻,因此能將較高的能量轉化為穩定的能量。該方法主要是利用聲波轉換儀,從而對于聲波的具體參數進行分析。
2.檢測優勢
一般而言,施工材料本身釋放的能量具有自身的相關信息,因此對其進行分析,能夠尋找出橋梁道路塌陷的具體原因。相比于其他方法,該方法更具靈活性以及廣泛性。
(二)雷達檢測技術
1.技術原理
此項技術主要利用雷達將施工材料本身發出相關能量進行反射,根據具體反射的情況從而判斷實際塌陷的位置。通常而言,該技術能夠應用于多個領域之中,而且進準度極高。
2.檢測優勢
雷達檢測技術的應用風險很低,因此對于管道區域的具體確定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即便分辨率不高,但是仍然能夠保證數據的精準性。此外,該技術還能對于橋體實際脫離程度進行有效繪制,覆蓋面極廣,因此能夠有效保證橋體的安全性。
(三)沖擊回波檢測技術
1.技術原理
利用外部沖擊力產生的應力波,將其傳導至橋體本身,則其內部的缺陷部位會將沖擊波全部反射回來,此時再用傳感器進行吸收,同時再對其展開分析。此方法得出的數據結果往往非常完整,因此能夠有效處理橋體的安全問題。
2.檢測優勢
相比于其他檢測方法,沖擊回波不但需要的測試面少,方法簡單,操作性很強,而且往往能夠對于一些難以檢測的位置進行準確定位。此外,其探測深度更深,因此準確性也更高。
(四)紅外熱像檢測法
1.技術原理
紅外熱像法通常是利用溫度場,將道路橋梁的紅外輻射所產生的相應熱像進行具體顯示,工作人員則根據圖片的內容分析出具體缺陷的位置。
2.檢測優勢
該方法的主要優勢體現在頻率很高、靈活性很強以及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實際檢測的精準度更高。而且其焦距也能延伸至無窮遠,因此在范圍較大的工程中有著非常好的應用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路橋梁工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利用新型檢測技術,及時發現其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加以解決,能夠有效提升橋梁道路的質量,同時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勇,侯玉雪.淺談道路橋梁工程檢測技術[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9):00165-00165
[2]尚杰軍.淺談道路橋梁工程的檢測技術[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7(1):00017-00017
[3]張義杰.道路橋梁工程的試驗檢測技術淺析[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10):00322-00322
[4]黃國平,耿太舉.道路橋梁工程的試驗檢測技術淺談[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6):00208-00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