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嫦斌,鄭長民,梁勇玲,龐偉勤,梁志民,楊曉雯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護理解剖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黃嫦斌,鄭長民,梁勇玲,龐偉勤,梁志民,楊曉雯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從數字化教材的優勢和特點出發,提出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優勢、結果、問題和對策來剖析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試圖為中職課堂教學尋找一種新的有效的途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促使翻轉課堂科學融入中職教學,豐富教學模式,為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數字化教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解剖學基礎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出版成為當前的熱點。數字化教材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的互動性教材。2011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改革應以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九章提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數字化教材為翻轉課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對促進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筆者結合信息化教學項目,在我校中職護理專業2015級護理1班解剖學基礎教學中,將數字化教材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探析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試圖尋找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途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促使翻轉課堂科學融入中職教學,豐富教學模式,為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1.1 數字化教材
所用教材為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學基礎》[2],該教材為數字化教材,配套“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使用。
1.2 數字化教材的特征
1.2.1 無課本 學生利用校園局域網可免費下載“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和《解剖學基礎》教材,實現隨時學習,而不需要攜帶課本。
1.2.2 無教師“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將《解剖學基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以視頻、語音及3D模型等形式呈現,學生用手機掃描書頁即可瀏覽配套的教學資源,進行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
1.2.3 無距離“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多元化交流,有助于教學的高效開展,也為翻轉課堂的實現提供了有效手段。線上線下答疑解惑,課堂無處不在。
1.2.4 無壓力 無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可利用碎片化時間輕松掌握學習重點、難點,提高成績,達到輔助課堂教學的目的。
翻轉課堂是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教師提供教學微視頻、音頻、動畫、課件、練習等學習資源,學生課前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進行答疑解惑,學生協作探究、互動交流,以完成知識內化,達成教學目標[3]。
3.1 研究對象與教學內容
2015級三年制中職護理1班(48人)為教改班,護理2班(48人)為對照班,兩班解剖學基礎課程由同一位教師任教。教改班采用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選定脈管系統為教學內容,課前一周教師向教改班介紹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過程與要求。
3.2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3.2.1 課前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教師提前一周利用“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制作脈管系統重點和難點相關微視頻10個(8~10分鐘)并發布到師生圈,教改班學生根據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利用“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及數字化教材自主學習,隨后登錄課程題庫完成作業并提交。學生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可在師生圈留言,教師提供個別化指導。
3.2.2 課上知識內化 教師根據師生圈中的留言和課程題庫完成情況設計課堂教學項目,對學生易錯和學習困難內容進行重點講述,并讓學生分組討論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提供個別化指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評價與反饋,從而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4]。
3.2.3 課后知識鞏固及評價反饋 學生用手機拍攝分組互動過程,課后將錄好的視頻和學習心得發布到師生圈供老師、同學討論,以鞏固知識,評價反饋,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
我校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實施見圖1、2。

圖1 理論翻轉課堂教學過程

圖2 實驗翻轉課堂教學過程
3.3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
3.3.1 提高教學效率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科學,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的翻轉課堂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解剖學知識,通過聲音、視頻、3D模型等資源的靈活運用,提高教學效率。
3.3.2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節約了課堂時間,增加了教學量,使學生在相同時間學習到更豐富的內容。同時,該模式使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3.3.3 教師角色發生轉換 教師從“演員”向“導演”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控制課堂的整個過程,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使師生同處于一個學習空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5]。
3.3.4 學生獲得個性化教育 傳統模式中教師總是統一進行教學,不會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不同而分層次教學。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速度可以自己控制,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微視頻,利用數字化教材自學,根據個人需要制定學習進度,自由暫停、倒退、重復和快進。對于較長時間不接觸的內容,還可以通過視頻和數字化教材復習。教師利用“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與學生交流,對學習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3.3.5 評價方式多元化 科學的、多維度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教學模式改革的催化劑[6]。教師通過“愛醫課”互動教學平臺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根據其課前、課上和課后表現進行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實現多元化評價。
3.4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
為了驗證教學效果,運用統計學方法對兩個班脈管系統理論和實驗操作成績進行分析(見表1)。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班脈管系統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班脈管系統考試成績比較(±s,分)
班別 理論成績86.19±7.04 76.73±8.58 5.90 0.00 n教改班對照班48 48 t值P值實驗操作成績88.64±7.92 80.62±8.93 4.66 0.00
兩班脈管系統理論與實驗操作成績比較,教改班明顯高于對照班,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
2015年12月28日,翻轉課堂教改實驗執行組對參加本次教改實驗的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學生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48份。統計結果表明:對于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93.8%的學生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91.7%的學生表示滿意,85.4%的學生認為激發了學習興趣,83.3%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提高,87.5%的學生認為知識重點和難點更容易理解,83.3%的學生認為增強了學習信心,79.2%的學生認為作業完成質量更好,75.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習效率且強化了記憶,16.7%的學生認為增加了學習負擔。發放教師問卷6份,回收6份,100.0%的教師接受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3.5 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職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學習熱情和興趣不高,缺乏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效率低。但他們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同時,中職學生對職業技能學習有較高的內在需求[7]。在實施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中職學生不善于提問,學習主動性不強,這兩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提出以下對策:(1)介紹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過程與要求,特聘項目教師為教改班班主任,利用早讀和晚自習時間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課前學習。(2)將學生課前、課上、課后表現和作業成績納入期評成績,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3)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依照護理專業需要,以學生能學、會用、必需為原則,由淺入深設計問題,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
綜上所述,數字化教材為解剖學教學提供了全方位、寬領域、多趣味的海量信息,并在存儲處理、選擇、運用方面做到智能化和快捷化,無疑對課堂教學起到前所未有的輔助作用。數字化教材支撐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調動了教師智慧,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這種以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反思性、合作性為理念的全新教學模式,同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不謀而合,能為國家、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
[2]劉東方,陳開潤.解剖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陽亞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4]張金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5,44(17):2441-2442.
[5]金陵.微課程教學法:創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C].第十八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2014.
[6]張金萍.微課支撐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5,38(2):243-245.
[7]吳凌云.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分析與對策[J].職校論壇,2009(27):173.
G424.1
:B
:1671-1246(2017)17-0075-03
注:本文系廣西省中職教改項目結題論文(桂教職成[2013]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