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勝
摘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就沒有數學。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皢栴}意識”并不是簡單提出和解決問題,它是學生對數學教學中相對情境作出自覺反映的心理過程,是揭示問題本質的發現過程,是探究和發現問題的動態過程。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研究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問題;數學;實用性;善于提問
數學課程標準初中階段情感與態度中要求:“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就是引導學生從數量和空間關系去觀察、比較、分析、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實驗、推理和判斷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原來就是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同時獲得進行數學問題解決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一、對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現狀的分析
1、學生的問題意識薄弱。我們的學生不善于提問,也不敢提問。這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傳統教育的“產物”。在小學課堂里小手林立,在初中課堂里舉手就寥若晨星了,到了高中,幾乎已經沒有答問和提問的欲望。原因:一是怕回答錯了或覺得提出問題是無知識的表現,怕受到嘲笑和指責;二是老師對所有問題都有了標準答案,久而久之被動聽課使學生問題意識淡薄。
2、傳統的教學,是“去問題教學”。所謂學問,貴在能問。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不恥下問”,教師的教學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學也非常重視學生要多問。經常聽到教師下課前問學生“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顯然這種問題是指學生對教師傳授的地方是否理解,這種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有人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這樣教育方式下走出教室的學生也就沒有了問題。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1、注重創設情境的趣味性?!翱鄬W之不如好學之,好學之不如樂學之”,學生在歡快、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帶有趣味性的情境是初中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例如,利用趣味故事和數學史話創設情境。我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一節時,首先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古時候,在一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發明了國際象棋并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向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上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薄澳阏嫔担【鸵@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你認為國王的國庫里有這么多米嗎?學生們對此十分驚奇,都認為國庫中的米應該綽綽有余。在老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后,他們帶著無比的期待開始了這一節課的學習。
2、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提出出問題首先得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就需要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學中,無論是概念教學,還是解題教學,必須給學生創造觀察的場所和思考的余地,讓學生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題前或解題后都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思考解題途徑,反思解題過程,促進他們提出新見解、新思路、新設想和新途徑,指出推廣的前景。
3、創設多元學習情境、讓學生善問。多元學習情境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達到理性參與。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困難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證明公式。愛因斯坦強調,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處于求知階段的學生,由于學習經驗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問題,不容易找出隱含其中的實質性問題。因此,關鍵還是需要教師創設多元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發現問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學生質疑,師生探究,是一種不刻意挑選課題的研究性學習,具有普遍性和實用性,它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課堂學習的氛圍。通過質疑探究,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探究的能力,學會學習。通過爭辯表述,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從而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心。學習主要是個體行為,因而我們強調開動腦筋,刻苦學習,獨立思考,深入理解。但學習也是一種群體行為,尤其是處于求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合作學習更是一種重要手段。學生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思維碰撞、互相交流求得解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可以自由討論的氛圍,讓學生分組討論,集體攻關,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捕捉各種契機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帶著學生對一個個疑惑的問題,群策群力,優勢互補,共同進行一步步探索,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既解決問題,又真正學會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注重問題創設的實用性。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好數學是為了用好數學,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應該有意識的與生活中的問題相融合,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正比例函數時,有如下問題:已知正比例函數 y=8x,求當x≥4時y的取值范圍。這是一個純數學題,很抽象,雖然這個問題最終學生能解答,但他們會感覺離生活太遙遠。不妨把問題情境改為:如果每kg蘋果8元,我買了xkg,花了y元,若我買的蘋果重量不低于4kg,那么我花的錢應在什么范圍?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函數知識能簡單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自然會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堂教學應當從問題開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學中要努力達成的目標。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創設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性的一代人才。
參考文獻
[1] 任慧東.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9:80.
[2] 馮敬文.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探討[J]. 科技展望,2016,06:224.
[3] 王鶴.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 亞太教育,2016,0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