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歐
近年來,國學教育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筆者作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一線的教師,深刻體會到國學文化在中職德育中的作用,滿懷期望地投入到實踐創新當中。歷經6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國學文化的德育現狀分析及其功效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教育意義深遠,在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激活學生生命體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國學的內涵與外延極為豐富,至今沒有明確規范的定義,并且也沒有作為一門學科列入當前的中小學課程體系。再加上當代青少年學生,尤其是中職學生,很缺乏國學常識教育,其能力素質與社會、企業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面臨著嚴峻復雜的成長困擾。
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大連綜合中等專業學校積極開展德育改革與創新,《國學文化常識實操》校本課程也應時而生。該課程以滿足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為目標,選材貼近生活和生產實際,旨在讓學生學會擔當、學會審美、學會表達、學會適應,自強自立、珍惜生命、健康陽光,把仁愛和感恩等最珍貴、美好的情感表現在日常的行為中,從而提高其職業能力,塑造其人格品質。
二、國學文化在中職德育中的作用
中職德育必須以推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為目標,倡導國學文化進校園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其藝術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1.國學智慧讓校園生活煥發生機與活力
筆者所在學校雖然實施軍事化國防特色教育,但始終堅持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舉辦各類國學教育活動,并已初見成效。這既符合時代特征、凸顯校園特色,又充分體現“以國學促進德育”的教育理念。從沐浴斜陽的青蔥校園到竹影輝映下的莘莘學子,從晨起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到儒雅少年的朗朗書聲,從琴棋書畫的勤學苦練到詩詞歌舞的精彩呈現……所有這些都生動地闡釋了國學智慧給校園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
2.國學匠心思想促進職業教育取得新實效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匠心”所在。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引發的社會熱議與探究,讓人不禁思索“教書匠”亦可在教書育人中“匠”出精湛、“心”生藝術。
所以,筆者在向職教學生解讀匠心思想時,曾如此導言:中國從古至今有太多“技進乎道”的源流和楷模。憶往昔,春秋有魯班、東漢有張衡、三國有諸葛亮……看今朝,人們敬仰的詹天佑、錢學森等諸多“大國工匠”為實現中國的富強而努力奮斗,還有許許多多不辭辛勞、潛心教研的教師,他們用匠心鑄就了職業教育新實效。學校建筑專業的“魯班”小組在行動,教學環境設施井然有序;機械機電專業的“綠化”小組在行動,校園基建維護得井然有序;商務旅游專業的“陽光天使”在行動,學習生活處處溫暖有愛……師生們學以致用、精益求精,這正是“匠心”的真實體現。
三、國學文化創新中職德育的方法
隨著德育理念的發展,如何在大歷史觀指導下使德育和美育、體育、情育、文育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于是,借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的春風,筆者嘗試開發國學文化校本課程,采用多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以創新中職德育。
1.常識教育法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物質生活豐富多彩,而國民修養卻有待提升。具體到青少年群體,學生知道“二月二龍抬頭”的俗令,卻不了解“秋老虎”的來歷;知道“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諺語,卻不清楚“春分開海棠,大寒開瑞香”的節律……為此,筆者帶領學生跟隨二十四節氣觀察體驗,聆聽四季彈奏的和諧之聲,在大自然的雨露晨霧和草木枯榮中品讀詩詞、競賽游戲,讓常識文化自然地根植于學生心中。
2.實操訓練法
“國學文化常識實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實際操作或模擬訓練,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做中學、做中教”。例如,民俗禮儀方面的內容就特別適用此法:舉手投足、坐臥立行、言談舉止等國學知識,都可以通過實操來遷移書本知識,內化生成人文素養。
3.經典誦讀法
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經典誦讀中納一脈書香,最能體會國學的真諦和美妙。所以,教師要先行品讀、精選,再把好書推薦給學生。如有的歷史名著版本眾多,教師一定要把具有解讀功能、適合學生理解吸收的推薦給學生;而對于時事熱點問題,則要選擇既能傳承文化精髓,又能與時俱進的書目。例如,對于農時節令這部分內容,在我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后,《光陰》《時光映畫》等書籍熱銷,筆者發現這些作品圖文并茂、情趣盎然,涵蓋飲食養生、書畫茶道等諸多內容,還能指導生活實踐,就立刻推薦給學生閱讀。
4.熏陶滲透法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若想讓國學文化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就必須創設適宜的情境,以實現對學生思想的熏陶。筆者所在學校非常注重營造知性優雅的校園文化。如從早讀弟子規到展播國風歌曲,從對師生的行為規范實施量化管理到每日作息節律、生命科學教育等無不滲透著國學文化智慧。
5.曲藝演繹法
國學中的服飾、建筑文化蘊含著藝術之美,而京戲、吟誦等國粹最為璀璨。但由于時隔久遠,學生對此并不熱衷,于是筆者就采取了先“由今通古”,再“博古通今”的策略。讓學生傾聽李宇春的《千年游》《蜀繡》,感受清新明快,品讀《四書五經》、漢服刺繡的華彩壯麗;伴著霍尊的《國色天香》《卷珠簾》,感受婉轉悠揚,體會貴妃醉酒、黛玉葬花的唯美動人……學生們在曲藝演繹中品鑒三觀、通達經典,感受璀璨的國學文化。
6.媒體共享法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資源共享極為普遍。但面對良莠不齊、鋪天蓋地的數字資源,如何取材、怎樣共享則需要教師謹慎甄別、精心設計。筆者熱衷于CCTV和知名網站的一些品牌節目和公眾平臺,常常利用主題教育時機,向學生展播《舌尖上的中國》《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節目和古典名著等影視劇,讓學生從中汲取養分。
7.融會貫通法
提及茶道,難免枯燥,但若從大家熟悉的各種茶飲說起,再聯系中醫養生知識,引導學生親身操作,現場展示才藝,然后配以相關的筆墨丹青、詞曲歌賦等圖文影像資料,輔以欣賞《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紀錄片,創設情境、綜合體驗,就會優化教學效果。當然,這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科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中提煉出鮮活的素材。
綜上所述,筆者堅信業精于勤和厚積薄發,只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會實現以國學文化創新中職德育的目標。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