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目的 探討40歲以下年輕婦女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病理特征。方法 選取我院200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的患者210例,分為觀察組<40歲26例和對照組≥40歲184例。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病例資料、首發癥狀和病理特征。結果 ①觀察組月經不調、不孕的比例>對照組,高血壓比例<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首發癥狀為腹痛、異常陰道排液和盆腔包塊的比例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首發癥狀為異常子宮出血的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兩組在組織學分級和PR陽性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40歲以上子宮內膜癌患者相比,40歲以下年輕患者更常出現月經不調、不孕,且子宮內膜癌三聯征不顯著;最常見首發癥狀類似40歲以上患者,為異常子宮出血,而腹痛、異常陰道排液和盆腔包塊比例降低;40歲以下患者低分化腺癌出現概率降低,孕激素治療可起到更好效果。
關鍵詞:年輕婦女;子宮內膜癌,病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6-0185-02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在臨床最常見的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約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1/4[1],發病人群多為絕經婦女。近年來發病更加年輕化,臨床表現常為陰道不規則出血及月經不調等[2]。本研究通過對比<40歲及>40歲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現對40歲以下年輕婦女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并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的患者210例,按年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年齡<40歲共26例,占12.38%,平均年齡(36.27±3.81)歲。對照組年齡≥40歲184例,占87.62%,平均年齡(57.29±7.46)歲。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確診;②術前未進行放療、化療等。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內臟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②臨床資料不全者。
1.3方法
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①一般病例資料,包括月經不調、不孕、高血壓、肥胖、糖尿病;②首發癥狀,包括腹痛、異常陰道排液、盆腔包塊和異常子宮出血;③病理特征,包括組織學分級、手術病理分級、腹腔細胞學陽性以及PR陽性。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以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方法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檢驗方法采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資料
觀察組月經不調、不孕的比例>對照組,高血壓比例<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首發癥狀
兩組患者首發癥狀為腹痛、異常陰道排液和盆腔包塊的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異常子宮出血的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病理特征
兩組在組織學分級和PR陽性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病理分級和腹腔細胞學陽性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子宮內膜癌為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且發病更加年輕化。
3.1年齡
本研究中,40歲以下患者更常有月經不調、不孕情況,且40歲以下患者的子宮內膜癌三聯征(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不顯著,特別是高血壓比例顯著低于40歲以上患者,與相關研究一致[3]。
3.2 首發癥狀
惡性腫瘤對神經產生壓迫作用,或其浸潤周邊組織可導致腹痛,成為部分患者的發病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陰道排出異常分泌物或血液癥狀;部分患者由于盆腔發炎可能會導致盆腔包塊。本研究中40歲以下患者腹痛、異常陰道排液和盆腔包塊為首發癥狀的比例均小于40歲以上患者。異常子宮出血作為子宮內膜癌患者最常見的首發癥狀,40歲以下患者表現為經期紊亂或延長;40歲以上患者表現為絕經后發生陰道出血,本研究中40歲以下及以上患者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均為異常子宮出血。
3.3 病理特征
子宮內膜癌根據分化程度分為G1、G2、G3三級,G3為低分化腺癌,40歲以下患者G3比例低于40歲以上患者,與相關研究一致[4]。40歲以下患者的PR陽性比例高于40歲以上患者,說明年輕婦女更適于采用孕激素治療,可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可考慮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與40歲以上子宮內膜癌患者相比,40歲以下年輕患者更常出現月經不調、不孕,且子宮內膜癌三聯征不顯著;最常見首發癥狀類似40歲以上患者,為異常子宮出血,而腹痛、異常陰道排液和盆腔包塊比例降低;40歲以下患者低分化腺癌出現概率降低,孕激素治療可起到更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新萍,趙麗君,沈丹華,等.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及病理分子標志物與其病理特征關系的研究[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14,15(6):519-522.
[2]趙琦.子宮內膜癌組織中 ER、PR、p53、Ki-67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2):256-258.
[3]王滬生,吳悅茜,孫靜,等.20例早發型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特點分析[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4,41(1):69-72.
[4]李小毛,劉繼紅,何勉,等.≤40歲和>40歲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特征對比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5,31(5):379-382.
[5]秦燕,王肖力.子宮內膜腺癌組織中MTDH、Ki67表達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藥,2014,54(26):60-62.
[6] 陳國偉,周云霞,張潔清,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雌孕激素受體在子宮內膜腺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6,32(2):154-158.
[7]張增雄,宋迎春,田雪梅.絕經婦女陰道流血患者并發子宮內膜癌的病理研究[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5,36(5):217-220. 編輯/李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