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濤
【摘 要】“互聯網+”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互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生產端的技術傳播和農資購銷,銷售端的產品推廣與品牌打造等均有天然優勢;然而由于各種現實原因,“互聯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軟硬件配置不足、基層農民對互聯網等新興事物不熟悉、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運用范圍窄等亟待解決的矛盾;文章基于“互聯網+”的自身優勢,提出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現代化;應用
“互聯網+農業”是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做了政府工作報告以后才正式出現的新名詞,而在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包括現代農業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這也標志著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已成為國家發展計劃。但互聯網在農業生產和銷售中的運用卻早已開始,尤其是“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我們熟知的網絡電商便是“互聯網+”在銷售中的一個應用實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發展和幫助居民就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我國農業發展并不盡如人意,生產技術落后、產品產量和質量低、附加值不高、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突出。互聯網擁有海量數據,信息處理能力強,能夠實現遠程操控,毫無疑問,“互聯網+農業”將對我國的農業產生革命性影響,甚至能夠幫助我國農業實現彎道超車,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一、“互聯網+”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應用優勢
(一)“互聯網+農業生產”
(1)互聯網助力農業技術傳播。
傳統的農業技術傳播靠技術人員到基層與農民進行面對面交流或者通過召開培訓課程完成,有時通過書籍期刊或者電話電視等中介進行推廣。以上農業技術傳播方式有其自身優勢,但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以及靈活性差等劣勢。而互聯網在農業技術傳播方面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強,傳播成本低,傳播方式靈活等優勢,能夠對現有的農業技術傳播方式進行改進和補充。目前,遠程網絡教育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使用,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農民群體的更新,互聯網將因成本低、效率高而在農業技術傳播過程中得到廣泛使用。
(2)互聯網技術幫助農業實現精準化與智能化生產。
我國農業生產主要靠人工的精耕細作來提高產量,生產技術與標準不統一,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以及灌溉量等往往靠生產者經驗而非農作物需求來確定,養殖業中對飼養對象的飼料和添加劑等沒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這些都造成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和產品不合格問題。而互聯網技術能夠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實時查看不同產區的單一或者多種作物的生長情況,根據作物需要而施用水肥,從而減少浪費、節約資源。互聯網技術還能夠通過種養殖數據記錄分析來讓農業生產更安全,管理者和消費者能夠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的全程追溯。
(3)農資網上買賣,提升各方效益。
農用物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往往耗費較大,占農業生產者相當大的生產支出。但目前農資市場卻是經銷商競爭激烈,農戶找不到適合自身情況的農用物資,互聯網的出現幫助雙方實現信息及時溝通,既能夠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還能夠幫助農資經銷商提高銷售。目前已有淘寶的農村頻道、京東農村戰略、草帽網、云農場、農一網、農商一號等為代表的農資銷售平臺,這些平臺在農資配置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顯現。
(4)吸引外部投資,推進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周期性較強,且生產者普遍經濟實力較弱,因此資金往往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制約瓶頸。農業生產中常常會有許多優質項目,但卻遭遇“隱匿深山人不知”的尷尬,互聯網以其廣泛、高效的連接能力,能夠將不同的農業項目廣泛傳播,一方面為農業生產者吸引投資者,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投資人找到更優質的投資項目。
(二)“互聯網+農產品銷售”
(1)農產品網上“定制”,優化消費者體驗。
目前國內農產品市場上,消費者常常面臨找不到心儀產品的情況,或者說對食品安全性持懷疑態度,但互聯網憑借其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的信息呈現在消費者眼前。消費者通過網上訂貨的方式實現農產品的提前“定制”,同時還能夠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對農產品的生長實時掌握,從而對自己的“菜籃子”和“米袋子”能夠放心。
(2)幫助生產者擴大銷售渠道,增加銷售利潤。
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4.7萬億元,交易量達8.5億噸,而商務部預計2016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2200億元。互聯網一邊連接消費者一邊連接生產者,不僅能夠實現產品有效配置,還能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為生產者提供線下銷售所不能提供的廣闊銷售平臺,從而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互聯網銷售渠道能夠減少中間環節,節約流通成本,增加生產者實際到手利潤。
(3)有利于農產品品牌打造。
打造農產品品牌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影響力,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有利于農業生產的長遠發展,比如“褚橙”、“陽澄湖大閘蟹”、“和田大棗”等品牌,這些農產品廣為人知,除了因為其產品自身質量過硬以外,還有互聯網傳播效應的原因在里面。互聯網的廣泛傳播效應能夠解決“酒香還怕巷子深”的窘境,幫助農產品樹立品牌。
二、“互聯網+”在農業現代化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一)“互聯網+”在農業應用中的軟硬件配置不足
互聯網應用于農業的重要前提是在農業生產區域實現網絡全覆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電腦的普及率與“互聯網+農業”的要求還相距甚遠;由于市場不成熟,科技企業在“互聯網+農業”方面的軟件開發也相對欠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是以分散的家庭生產為主,這就決定了其不可能對農業生產進行大規模投資,相應的互聯網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的配置亦無法大規模展開。
(二)基層農民對互聯網等新興事物不熟悉endprint
雖然我國網民數量龐大,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年齡較大,文化上水平不高,對新興事物接受能力低,絕大部分人對網絡的使用率比較低,熟悉使用網絡并運用于農業生產更是無從談起,這使得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推廣工作困難重重。
(三)“互聯網+”目前在農業發展中運用范圍窄
“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運用范圍窄主要是指兩方面,一方面是指互聯網技術運用地域范圍狹窄,即經濟技術發展較先進地區的農村運用較多,而經濟技術落后地區的農村運用較少;另一方面是指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產業全過程運用范圍狹窄,即“互聯網+”主要運用在銷售端,生產端與“互聯網+”聯系不緊密。
三、基于“互聯網+”自身優勢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農村地區互聯網建設
在我國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基建能力突飛猛進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和互聯網行業領頭企業應主動承擔責任,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建設,打通互聯網到農村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各級政府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將區域內大到農產品生產集團、小到村組合作社等農業生產單位緊密聯系起來,使得農業信息體系覆蓋種植業、養殖業、農資農機服務業、農產品加工銷售各領域;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對農業生產部門要有針對性的開發軟件應用程序,以便于農業生產,同時政府在軟件開發上要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二)提高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能力
農民是“互聯網+農業”的直接參與者,也是互聯網技術在生產一線的直接使用者,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互聯網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作用的發揮。為加快互聯網在農業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運用,需要對農民進行專業培訓。首先,對于年紀較大且對新知識學習能力較弱的農民,應當重點提高其在田間地頭對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能力;其次,對于較為年輕且有一定網絡運用基礎的農業生產者,要重點提高其農業生產監控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的維護與使用能力;最后,要積極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人才返鄉創業,為農村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
(三)擴展“互聯網+農業”的運用范圍
針對“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運用范圍窄的情況,一方面,加快互聯網向落后地區覆蓋,增強其互聯網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擴展“互聯網+農業”內涵,糾正人們將“互聯網+農業”等同于電子商務的觀念,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引導,同時加大互聯網在農業生產端的創新,提高互聯網科技在生產端的運用,使得互聯網運用于農業現代化全過程而不僅僅是發展農業電商。
【參考文獻】
[1]劉黨社.“互聯網+”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J],2016(07):149-151
[2]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農村經濟[J],2015(09):29-33
[3]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2015(12):18-23
[4]劉玉忠.“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創新科技[J],2015(07):69-72
[5]新華社.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交易額同比增長8.8%[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2/07/c_1120425719.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