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斐
2014年,學校開始嘗試生本教育改革,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實踐生本。學校生本實踐首先從“形”入手,重點進行操作方式的探索,進而歸納、總結出“生本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形成“先學、合學、展學、探學、測學”的課堂學習環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分享著教學的簡單,營造充滿生機又井然有序,合作互動又民主和諧的課堂。
一、教材整合化
簡簡單單地使用教科書,教學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統一規定的教材不完全符合校本特色,無法使課程學習變得更簡單、更開放、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因為生本課程觀是以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追求生本、生成、生動為目標和準則。所以教材理應整合,遵循“根本、簡單、開放”的原則,靈活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第二次創作,使教學內容富有創意。一線教師可能會有教材整體思路不連貫,前后有銜接不上的感覺,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整合教材,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銜接,讓學生收獲的知識是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或是線,從而形成知識網絡。這也是郭思樂教授所強調的“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盡可能的精簡,講在關鍵處,講在核心根本處,騰出時間、精力去充分感悟、互動交流、質疑論辯,使學生潛能得以挖掘,思維得到發展。
二、教育生活化
把“教”轉化為“學”,再把“學”轉化為“玩”。學生的天性是“玩”,也就是進行生動活潑、富有創造性、思維性的教學活動。荀子說:“人之知為知,己之知為慧,其實把“學”變為“玩”的過程,就是找“慧根”- - - - - -根本,根本是以活動為載體,而活動來源于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老師要從生活中出發,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相結合,開展自主互動、快樂無比的實踐活動,從而使書本的知識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不斷豐富、開拓學生的知識和視野,比如開展“研究性教育活動”,讓學生融入家庭,進入社區,去觀察、摸索、探究,關鍵是讓學生去體驗知識生成和徹悟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好學- - -好學- - - -學好”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習之樹才能長青。
三、小組合作化
小組合作學習是生本教育最基本學習方式,正所謂“無小組,不生本”。但許多老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形式,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沒什么實效性或是認為課堂一旦活動化、小組化,就很難調控,事實非也,其實是學生尚未懂得怎樣去合作,怎樣去交流,怎樣去傾聽、怎樣去匯報質疑等等。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任務,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價值。我們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做好標記,上課討論時,組長先統計好全組不懂的問題,然后依次交流,具體要求是組長組織,這一題誰來解答,想發言的組員就舉手示意,組長點到誰,誰才能發言,當他說完之后,想繼續補充的組員再舉手,這樣就能夠做到每次只有一個組員發言,實現小組合作時有序的交流。同時小組討論的是不懂的問題,就可以保證寶貴的交流時間用在需要的或是有價值的問題上,而不是從頭到尾討論,導致簡單的問題重復講,需要討論的問題沒時間涉及到,從而實現有效、充分的討論。
其次,要講清規則。為了讓學生能夠有序、有效地匯報和質疑,那么就要有明確地分工與合作,匯報前組長要安排好組員負責匯報的題目,組員匯報時,為了防止其他同學隨意插話,所以規定好只有當匯報同學說:“誰來補充或是求幫忙的時候。”其他想質疑或是補充的同學才能發言。當組員匯報表達解題思路不充分的時候,小組成員有優先補充的權利,這就體現小組內的團結與協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你的一個眼神、動作,學生都會心領神會,教師就與學生之間形成一定的規則,達成默契,就可以營造快樂、有序的課堂。所以,合作學習是一種民主、互動、共享、共進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
四、考試評研化
就目前而言,考試是繞不開的一道坎。生本教育走的是一條教育出素養,素養出成績的道路,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高學生成績的含金量。也就是所謂的“以學養素、以素備考”。那么如何讓學生過關試考?就是依靠評研,有了評研,就不怕考試,教師要積極探索評研的模式和方法,注重解題思路和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的脈絡和規律,從而提高考試的技能。
評研課講究的是“評”、“研”二字,就是要突出“評”,彰顯“研”。那么什么是“評”,我的理解是“評”要評得實在、評得生動、評出學生的自信;什么是“研”,我的理解是“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徹,“研”出孩子思維的火花。“如果說“評”是評研課的“形”,那么“研”就是評研課的“神”,是評研課的靈魂所在。
那么課堂上如何落實和實現這一標準,我認為有兩點:
1、學生不僅能認識到題目錯的根源,而且能進行題目糾錯,我就認為他對這道題是認識深刻、研究透徹,比如判斷題:【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生1:這道題是錯的,我可以通過舉反例驗證,比如2=2,說明這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數,所以不是方程;生2:這道題如果改為【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就對了。學生達到這一點,我認為他們對這一題目是理解到位、研究深刻,足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再比如題目:【一個數的平方總比這個數大】生1:我用舉例子的方法,12=1×1 12=1,所以一個數的平方有可能等于這個數;生2:我還可以舉例0.12=0.1×0.1=0.01,0.01<0.1,所以一個數的平方有可能小于這個數;生3:我知道這道題錯的關鍵在于“總”字,將“總”字改為“不一定”,這道題就對了,此時,作為老師的我,欣賞著他們的激烈爭辯,享受著他們分析問題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體現了數學的嚴謹美,足以說明此題研得深刻,思考透徹。
2、學生能夠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比如這道題【解方程與方程的解是一回事】,李雨露同學先從概念入手,說明解方程是指過程,方程的解是指結果,之后舉一個方程例子,向同學們展示什么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李雨露同學對這題研究太到位了,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題目,而且更難得的是運用舉例方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直觀具體的題目,簡單明了。說實話,我驚訝學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如此清晰的表達,看到學生內在的潛力,看到了潛藏在學生身上無法想象的巨大資源。還有題目【一塊長方形花圃周長是72米,長是28米,寬是多少米?】學生能從不同的等量關系列方程解決問題,鄧昕耀同學:通過長方形周長公式找等量關系,列方程(28+X)×2=72;石松同學:從長方形周長概念找等量關系。列方程28×2+2X=72等等。
這一節課中,演繹了特別精彩的“研”的片段,打破了以往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練習評價模式,還給學生的“多言堂”,學生在淋漓盡致的爭辯中展現出精彩的智慧,涌動出求知若渴的狀態和情懷,所以學生收獲的是思想的精華,達到了課堂實效、高效。
近兩年來,我們創造性地開展區、校的生本研討課,將好的生本課例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探討、共學、共進,形成了生本教學的良好循環。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生本實踐的不斷深入,沐浴在生本光芒下的師生們會更加健康、幸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