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但是在對其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不同的問題。本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做出了進一步探究,對開發中出現的問題給出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問題;矛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對文化內涵的一種總結,是各個民族特征的展現更是不同民族的記憶,對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作用。起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關注的國家是日本,之后我國以及其它一些國家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的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大量的保護工作,使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工作落實的越來越完善,人們對其的旅游價值進行了開發。但是在旅游業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出現了非常多的現實問題,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珍貴,如果出現了開發不科學的情況,便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中存在的矛盾
1、開發模式。非物質遺產的旅游開發作為文化遺產開發當中的重點內容,結合目前旅游者的真實需求,可對不同類型的旅游進行開發。非物質文化有非常多的種類,對其的保護管理異常復雜,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展現,凸顯了文化的不同魅力[1]。我國的昆曲為首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綜合了各種模式實施的多方位的開發。例如:建設以昆曲為主題的公園、以昆曲為主題進行戲劇的演藝、創辦昆曲藝術節、博物館等。在相關開發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不但發揚了昆曲的文化,還滿足了旅游者的相關需求。
2、保護性開發。當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工作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一種為破壞論,既該項旅游業的發展會產生一項的負面作用,使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潑水節為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的開發和保護工作非常重視。但是為了吸引游客前來,原本每年一次的潑水節變成了日常的娛樂項目,開發潑水節的意義值得人們深思[2]。第二種觀點為促進開發論,既在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開發中得到的資金對非遺實施更進一步的保護。例如:東北著名的二人轉,因為開發了旅游業建造了“劉老根大舞臺”將二人轉文化進行發揚以及傳承,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成功之后,二人轉的發展道路有些庸俗化,其原因是否是因為旅游開發與進行保護之間的管理沒有掌握好,形成了唯利是圖的風氣值得深思。
二、應用物質替代了非物質,會失去文化的內涵
非遺并不能獨自以意識形態的形式存在,要利用相關的載體進行呈現,倆者要密切進行聯系。非遺主要包括三個不同的層面:其一,是將各科文化成果轉變成了物質的形態;其二,實施具體文化活動的相關過程,其具體的表現為將時間以及空間進行密切結合,有文化儀式、文化信仰等等;其三,文化精神,也就說在物質對象中能夠匯聚的并且進行展現的精神文化價值,為沒有任何形態的文化遺產的本質內核。所以,在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將幾件物品放到博物館中,寫好介紹就可以了,需要保護的是文化的內核。
三、保護之名進行商業化,違背了進行保護的初衷
現今,人們對非遺的保護越來越重視。所以,有更多的人發現了它的商業價值。在物質文化遺產長城、甘肅敦煌莫高窟、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等被聯合國審批下來之后,為推動當地的旅游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借著當地的非遺開發旅游業,只注重非遺的商業價值,忽視了其文化本質。僅僅是利用成功申遺之后,對地方的經濟進行發展,對其傳承和保護并沒有太多的關心,使非遺成為了招商引資的工具。這樣,便形成了應用物質替代了非物質的局面,與非遺申報的初衷不相符合。
四、以保護非遺的名義進行創收,限制了非遺的創新以及發展
實施正確的旅游開發其實是為非遺的發展探尋了一條另外的生存形式,從理論層面上進行分析,其實是有益于非遺的保護和發展的。例如:旅游區域當中的一些表演,不但是為非遺文化的展現,更為一些人員提供了工作,使其有比較好的收入,便可以專業的進行非遺的相關保護工作。旅游景區通常會有非常多的客流量,應用建造景區的模式對非遺進行宣傳的影響力會非常大,調動起更多的人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3]。但從真實的角度進行分析,有些非遺的保護開發現狀非常不樂觀,例如:我國對于皮影戲的保護與傳承非常重視,但是在一些景區一些藝人僅僅是每天重復的相同的皮影表演,對藝術沒有更多的創新。對于相對優越的旅游環境,相關的藝人會產生懶惰穩定的心理,對藝術沒有創新,使其在停留在原地,幾乎沒有發展。
五、以粗俗的節目表演代替了非遺的旅游開發
非遺的重要本質在于,它本身便是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形式。但是,如果應用該項形式謀取暴利,其本質特征也就隨之改變了。在真實的旅游項目中,存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便是,眾多的旅游形式大體相同,都在對非遺的不同表現形式進行模仿,但本質和功能上卻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簡單來說,便是一種日常的生活形式,應為其具有文化價值便會大規模模仿,便很難保持其之前的性質以及功能了。例如:很多景區都在打造民俗村,但內容形式基本相同,沒有將當地的特色展現出現,門口應用幾串蔬菜進行裝飾,將喝水的杯子換成做舊的茶缸等,沒有一點新意。如果旅游業長期這樣進行發展,便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六、結語
非遺的珍貴性不言而喻,是不同民族記憶的凝聚,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價值地位。現在,對于非遺進行旅游開發的項目越來越多,但是要注重開發的本質,并不是應用非遺來提高經濟增長,而是利用可旅游開發對非遺的保護與傳統進行傳承,進行更好的保護。要協調好旅游開發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真實的推進非遺旅游業健康、綠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悅,石美玉.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 旅游學刊,2013,09:84-93.
[2] 賈鴻雁. 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J]. 改革與戰略,2007,11:119-122.
[3] 顧金孚,王顯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熱下的冷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02:208-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