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焰
【摘 要】通過幾個世紀地探討,人類對“審美教育”地認識越來越全面。審美教育簡稱為美育,它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層定義,廣義的美育是指社會和自然界一切能夠對人類產生感官刺激,并陶冶人類情操的事物;狹義的美育是一種限定目標的教育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個人的審美觀念,進而影響個人的道德品質。隨著經濟社會地迅猛發展,社會中逐漸出現了重視經濟和忽視美育的現象,具體體現為很多人將過多的時間、精力用于獲取金錢和忽視審美教育兩個方面。這種社會現象對個人的影響表現為審美缺失和道德準繩下降。
本文從介紹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出發,解釋了審美教育與建立個人良好思想品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關鍵詞】審美教育;思想品德;學生
教育界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審美活動進行了定義,雖然他們對審美活動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在“審美活動是實踐活動的一種”這一基本觀點上是保持一致地。審美教育活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與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相互融合在一起并共同存在的。這是因為存在這樣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彼此之間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一個人如果心智成熟,那么他對客觀事物的審美不會極端的扭曲;如果一個人喜歡欣賞經典名畫,那么他也會同時具備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
一、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情感特征。審美教育的第一特征是情感特征。審美教育的情感特征能夠使受教育者與教育的內容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在受教育者審美教育后,受教育者會將教育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會對受教育者內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受教育對社會事物的評價。如果這種影響是積極的,受教育者對社會的評價也會積極,反之亦然。所以在進行審美教育的時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宣揚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鼓勵受抵制消極的負面情感。梁啟超對人的情感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從兩個方面對情感進行了解釋:一是情感是人的本能,遵循人的本能能夠獲得內心的釋放和實現自我的超越;二是情感的本能有好有壞,所以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宣傳真善美和抵制丑與惡。
(二)形象特征。審美教育首先要做的是給于受教育者一個具體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形象。實施者首先是通過形象的色澤、亮度、聲音、故事情節等元素來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進而對受教育者的感官、情感產生了影響。比如實施者會給受教育者一副充滿清晨氣息的農耕圖畫,希望通過圖畫對受教育者的視覺產生刺激效果,進而對受教育者的情感產生影響。
形象是審美教育中必須的教育手段,也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實施者只有通過有型事物體現出的形式特征,才能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進而影響其思維方式。正如唯物辯證法對意識產生的解釋一樣,意識的產生是人對客觀事物主觀反應。毛主席曾經在延安時也認為,人的意識是人的大腦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反應。所以如果希望受教育者產生這種反應,實施者必須采取合適的教育工具來對受教育者大腦的進行刺激。作為俄羅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心愛的人面時洋溢與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所謂“美的事物”,首先必須是客觀存在的物,既然是物便具有基本的形象特征。
(三)深遠特征。審美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養和陶冶人的情操,受教育者通過接受審美教育,能夠在塑造自我人格,并且重新認識自我的價值。對審美教育的評價沒有固定的績效考核標準,因為這種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特征。這種特征導致審美教育并不是一項能夠立竿見影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投入和不計回報的奉獻。
二、審美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地形成
由于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仍然處于接觸和了解的階段,所以有必要通過審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自我
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實現全面的發展。這一目標不僅僅體現在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體現在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得到了提升。如果能夠實現人的身體、智能和品性的全面發展,也就達到了社會主義所希望培養的“全面而自由的社會主義新人”的目標。老百姓有一句口頭禪“美能導善”,意思是世間美好的事物擁有具有引導和鼓勵的積極作用,所以對學生采取審美教育會對學生的人格產生正面的導向作用。
審美教育是學生建立良好人格和健全自我的充分條件。與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審美教育更側重于通過其形象特征、情感特征和深遠特征來對學生產生影響。無論是建立良好的人格還是塑造健全的自我,都需要建立在本性、智力和情感基礎之上。正如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所說,能夠使一個人從感性轉變成理性,其途徑只有一條,那便是使這個人成為具有良好審美的人。
(二)利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
審美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道德的本質是社會中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基本規范,人們通過這種最基本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判斷。道德是約束人,而審美教育是引導人,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使人主動遵守社會規則,所以二者既獨立又相互依存。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一方面要直接告訴他們哪些是社會最基本的約束,即道德約束,另一方面要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鼓勵他們主動遵從社會道德。
三、審美教育提升良好思想品德實施途徑
(一)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
我們再也不能將“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當做至理名言,更應該注重德、智、體、美的共同發展。學校和教師都應該更加重視審美教育在學生塑造個人品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要再對本就課時不多的音樂和美術課程進行削減,更不能再把音樂和美術當做一個學校的擺設。相反,應該在進行傳統式教學的同時,為音樂和美術等開始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而激發學生對審美教學的熱情。
(二)開展更多的戶外活動
與課堂教育不同,戶外活動有其自身的優點。由于戶外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加地親近大自然,所以自然事物本身的形象特征能夠更直接地對學生感官產生更加強烈的刺激,進而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好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應多組織寫生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這個過程看似沒有進行明確的德育教育,實際已經通過審美教育實現了向德育教育地滲透。
(三)將審美融入生活
在德育教育中有一句俗語叫“化民成俗”,在審美教育中也適用。僅憑課堂有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將審美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便會養生正確、健康的審美的習慣,那么學生自覺遵守社會約束和發揚個人美德的目標便會變得更加容易實現。
四、總結
綜上所述,良好的審美教育是塑造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育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本文從介紹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出發,解釋了審美教育與建立個人良好思想品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對倡導審美教育和塑造學生良好品德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馬龍潛.知識經濟與審美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楊辛.美學原理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