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英濱
【摘 要】體育可以改善體質,還可以促進心理發展,現在許多小學體育教學模式比較簡單,學生在這種教師中得到的鍛煉較少,一些小學為了改善體育教學現狀,引入了拓展訓練。它的引入為小學體育教學帶來了新希望。
【關鍵詞】拓展訓練;小學體育教學;引入;應用
一些國家很早就將拓展引入到了體育教學中,而我國引入較晚,但效果明顯,因此現在許多小學看到了效果,也在自己學校的體育課中引入。將拓展訓練引入小學體育中并不簡單,因此如何應用成為了一個問題。
一、形式新,促進其參與積極性
以往體育教學教師利用一些簡單的體育器械,或是直接讓學生自己去玩,學生對這樣體育課興趣不大,因此他們不愿意鍛煉,這就喪失了體育課的意義。教師需要反思。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而拓展訓練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并且拓展訓練一般需要借助道具,因此在小學生看來比較新奇。例如“信任摔”這一項目引入到小學體育課中就比較容易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前可以用較為神秘的語氣來引出這個項目,“今天的體育課,我們來進行拓展訓練項目,你們可能不了解拓展項目一般都大人參與的,而今天我偷偷的帶你們感受一下。”當學生聽到自己將要參與的項目是自己不了解的,并且只有大人參加過就會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所以在進行“信任摔”時,教師發現學生都愿意參與,并且還能發現在后面接著的學生會比其他學生更緊張,他們希望接住同學,讓同學信任他們。通過這樣的拓展訓練學生能積極參與,還能引導他們正確價值觀。
二、科學應用,提升能力
雖然傳統體育教學學生不是特別愿意參與,但是按照教材去授課,學生完成內容,是可以保證學生能充足鍛煉的。引入拓展訓練也要在鍛煉時間和運動量上有保證才能使學生真正在拓展訓練中提升能力。例如在進行“盲人方陣”這一拓展時,教師可以為其設置一個情境,“這個活動相當于你們的考試,沒完成一道題,才能獲得相應分數,沒有到達時間不能提前交卷,也就是不能提前摘下眼罩。” 學生在心中有了這個理念,再來進行訓練就有比較良好的心態了,并且這個情境還讓學生明白必須在規定時間后才能摘下眼罩,學生中途不會打破這個規則,因此保證了學生的鍛煉時間鍛煉量,這種科學的應用形式,使學生身心都得到發展,促進了他們能力的提升。
三、挑戰性,平衡心理健康
拓展訓練大多具有難度,現在小學生從小被寵愛,遇到難題很少會去解決,甚至遇到就會放棄,其實這是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體育理論知識中有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一般僅限于教師口頭講解,學生體驗不到,也改進不了,拓展訓練的引入能讓這一心理問題得到改善。體育教師在選擇拓展項目時可以選擇稍有難度的項目,但要注意選擇的項目小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要能完成,否則不利于心理引導。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罐頭鞋”這一項目來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這個項目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表面上看起來卻比較簡單,學生在活動時會發覺比較困難,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下去,適當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輔助學生們來完成,并且這些項目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改良,例如人數,桶的高度等,讓學生從比較簡單的項目,逐漸過渡到復雜的項目,每次學生完成后,都會體驗到戰勝困難的快樂,這樣的訓練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引導。并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時,教師從旁對其進行鼓勵,當學生戰勝困難,教師進行贊揚,逐漸也會讓師生關系融洽,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
四、合作性,擁有創新能力
拓展訓練的許多項目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并且完成的方式不止一種。現在小學生的溝通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在體育課中引入拓展訓練,對這些能力的發展都有好處。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交通堵塞”這一訓練時,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其進行溝通后再來開始訓練,在溝通時學生會反復的進行試驗,并記錄每一次走的步數,需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小組成員多,因此想法也比較多,那么學生們會有多種方案來完成這一項目。學生們在訓練時會發現因為只能前進不能后退,那么就需要想一個辦法盡量來減少空格的出現,因為這樣會浪費步數和時間,在想這個問題,學生就需要學生進行想象,教師還會發現一些學生會在紙上先進行試驗,并且用人名來標記,避免走的混亂,在真正開始拓展訓練時,學生會按照這樣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方法并不是所有小組都能想到的,可見通過拓展訓練的合作性,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總結
有人會認為拓展訓練的難度太大,不適合小學生。其實不然,拓展訓練項目只是一個媒介,體育教師可以自己加工整理這些項目的難易程度,小學體育教師了解小學生的身體發展情況,因此完全有能力選擇合適小學生的項目。將適宜的拓展訓練項目應用到小學體育中更能激發學生參與性,提升其能力,并能使小學體育教學更好發展,可見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應用[J]. 曹文利. 當代體育科技. 2014(21).
[2]拓展訓練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張奎生.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3(02).
[3]素質拓展訓練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 邵建華.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