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見歡
中糧我買網采用的電商平臺+自建倉儲物流模式,與京東有相似的地方。不過京東持續虧損十余年后才開始盈利,而現在資本市場是否會給中糧我買網同樣的耐心,還需要觀察
近日,中糧我買網發布招股書,準備在香港上市。如果我買網上市,將成為中糧旗下的第11個上市平臺。
對于上市所募得資金的用處,中糧我買網稱,將用于擴大海外直接采購能力,加強配送基礎設施,用于銷售、營銷以及用于研發,包括開發及優化在線大宗銷售平臺、大數據分析、智能推薦系統及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不過我買網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尤其是2014年至今一直虧損,并且虧損數額每年遞增,今年上半年虧損額達到8.39億元人民幣。招股書表示2018年之前仍會虧損。將來前景如何,因其重資產模式,業界也存有擔憂。
對于上述問題,我買網公關部告訴《投資者報》記者:“IPO招股書提交后,我司即進入靜默期,按規定不允許對外發表觀點。”
連續三年虧損
我買網成立于2009年,據公司招股書介紹,中糧我買網是中國最大的專門銷售食品與飲料的電子商務公司,主要業務為在電商平臺向直營客戶銷售及配送食品、飲料及日用百貨。中糧集團通過附屬公司持有我買網40.87%的股權,是我買網的控股股東。
根據中糧我買網的招股書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我買網營收呈現一定的增長,分別為10.79億元、14.46億元、23.21億元和15.81億元。
雖然背靠著中糧集團這座大山,但我買網自2014年至2016年,這三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我買網分別虧損6.31億、9.78億和8.87億元人民幣,而僅僅在2017年上半年,我買網就已經虧損8.39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同期虧損額擴大至46%。三年半的時間內,我買網累計虧損33.35億元人民幣。
我買網甚至還表示,隨著繼續投資拓展業務及客戶人群,預期2017~2018年度仍維持虧損狀態。
招股書顯示,中糧我買網旗下擁有14個自有品牌,其中有9個品牌的獨家銷售權。截至2017年6月底,中糧我買網自有品牌及特色產品的收入占比只有29.5%,而普通產品的收入占比則為40.9%。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曹磊告訴記者,中糧我買網在接連虧損的狀態之下,上市或將成為解套的方式之一。對于高度虧損的企業,緩解資金壓力是上市最主要的目的,通過上市可募集股權資本解決資金壓力。
不過記者注意到,2016年趙雙連擔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后,開始對中糧進行大規模調整,裁減轉讓掉部分不盈利的企業,如五谷道場方便面、金帝巧克力等業務,如果中糧我買網不能借資本市場實現盈利,其前景仍然堪慮。
重資產模式
記者注意到,我買網連續虧損的背后,是該公司的成本不斷走高,銷售成本、銷售及分銷,以及其他開支每年都創新高,這也令2017年僅半年間,虧損金額就幾乎已是去年整年度的總額,同比虧損擴大46.7%。并且招股書中表示,今明兩年仍會繼續維持虧損。
雖然虧損原因未揭示,但記者注意到,我買網在招股書中披露,目前公司在中國8個主要城市擁有10個倉庫,并在8個城市運營配送中心,冷鏈配送服務覆蓋中國317個地級市及地區。
電商平臺+自家倉庫+自家配送團隊,這明顯與京東有相似的地方。有趣的是,京東一直被稱為虧損王,上市10多年來,直至去年才成功扭虧。京東虧損的原因業界也指向自營物流造成的龐大窟窿,因此,馬云還曾專門與人討論京東的自營重資產模式令其虧損,還曾引發了電商界一場大討論。事實上,京東的自營物流一直是很大一塊成本,特別是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市場,運輸半徑加大、人口密度減小,都將令物流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京東如今能夠盈利多虧了之前長期培育的規模效應,以及在京東金融等其他領域的發力。而現在中糧我買網也要自建物流,必然會讓我買網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并且有可能要長期虧損,對我買網而言,在港股上市,投資者是否有耐心值得關注。
食品產業評論人朱丹蓬認為,中糧我買網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產業,一般而言,很少有公司能獨立運作3個產業,3個產業的層級太多,流通的戰略伙伴太多,既要控制售價,又要控制利潤分配,虧損在所難免。因此雖然依托中糧集團,但市場反應速度慢,國企背景也不夠靈活。
虧損企業赴港上市很大程度上是看準香港聯交所沒有企業必須盈利才能上市的硬性規定。朱丹蓬認為,作為中糧旗下子公司,雖然我買網盈利前景短時間內難以顯現出來,但投資者會認可中糧的托底能力,雖然可能存在破發等情況,但不會因為破發而不讓其上市。不過短期來看,我買網前景估計難以被資本市場看好。
行業洗牌加劇
生鮮電商行業洗牌日趨明顯。巨頭出擊,小玩家的生存希望越來越渺茫。由于標準化困難、成本風險高,生鮮電商的成長一直伴隨著虧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一組數據顯示:生鮮電商有4000多家入局者中,4%實現賬面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曹磊預測,實際上,受政策大環境、用戶滲透率上升、模式確定、標準化程度提高、倉儲冷鏈物流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在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帶動下,2017年將是生鮮電商整個產業鏈開始成熟的起點。但阿里、京東系的企業在資本加持下能夠生存下來,其他企業面臨的艱難處境將更加明顯。
中糧我買網作為生鮮電商,如果不是背靠中糧這棵大樹,以及數次融資,可能難以撐到現在。根據我買網招股書披露,中糧通過全資子公司中糧(香港)間接持有中糧我買網40.87%股權,其余主要股東包括賽富旗下的賽富基金,IDG資本以及泰康保險,分別持股19.4%、15.62%與10.66%。我買網曾在2015年10月宣布C輪投資募得2.2億美元。看得出來,近幾年公司一直主要靠輸血支撐,如果上市后資本市場不看好,融資不到位,我買網能否發展起來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