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傳倫??
內容提要:要素活力的釋放,特別是資本的快速擴張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厘清資本擴張和經濟增長的內在關聯則是深入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關鍵。通過對中國資本市場分割程度的分解與測算,本文以中國31個省(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檢驗資本擴張的經濟增長效應,結果表明: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分割趨勢仍然明顯,而且依然處于擴大趨勢;我國資本市場完善和資本擴張并沒有處于同步進程,資本擴張和經濟增長的外源式特征明顯;資本市場分割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持續分割的資本市場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效應;長遠來看,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有序的資本擴張以健全、統一、完善的資本市場為基礎,進一步的改革導向在于資本市場的深度推進。
關鍵詞:資本市場;資本擴張;經濟增長;市場分割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8-0027-08
收稿日期:2017-03-16
作者簡介:高傳倫(1975-),男,湖北麻城人,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與經濟增長。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史”,項目編號:16ZDA00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研究”, 項目編號:GD13CYJ03。
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斷釋放,特別是資本的快速擴張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作為資本擴張的主要渠道,資本市場的發育和完善構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質性內容。
從經濟增長的長期過程來看,資本擴張一方面拓展了生產可能性曲線,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又為資本擴張提供了現實條件,無論是資本擴張還是經濟增長,都以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資本流動成本的節省為前提,它們之間的循環累積共同構成了經濟持續增長的過程。那么,兩者互動過程的細節是什么樣的,演進機制及其決定因素又是什么?本文以中國31個省(直轄市)為例,從宏觀的增長進路中討論資本擴張和資本市場發育的具體過程,在經濟增長的大進路中尋找資本擴張危機的紓困之道,厘清資本擴張和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為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更為現實可行的參考借鑒。
一、相關文獻綜述
(一)資本市場與資本擴張
作為三大生產要素之一,資本的自由流動構成了一個經濟體市場發育的重要維度。一般認為,完善的資本市場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特征:保有資本的自由;獲取資本的自由;行業進入和退出的自由;資本在地區間和國家間的自由流動[1]。顯然,不同經濟體的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有所差別,培育重心也是各有側重。西方經濟理論不僅在道德和倫理上論證了資本自由的正當性和合理性[2],還基于長期的經驗數據,闡述了高度發展的資本市場的經濟增長效應:包括釋放資產的經濟潛能;分散的、隱蔽的市場信息得以呈現;責任制度得以建立;資產互換得以實現;非人格化的市場交易網絡得以保障等[3],相反,一個不完善的資本市場將會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導致資源錯誤配置和資本使用效率下降。
馬克思主義者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揭示了資本擴張的歷史規律。該理論認為擴張是資本的本性,其目標是在更大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更大限度的攫取利潤[4]。資本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資本擴張的形態、特征和方式也就存在廣泛的差異。總體而言,資本擴張隨之帶來了經濟空間的生成和擴張,經濟增長在地理空間上得以實現,人類文明得以向前發展。
(二)資本無限擴張的現實危害
盡管資本擴張對于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不受限制的資本擴張也為許多國家帶來了深刻的災難。資本無限擴張帶來的過剩資本,必然使得資本從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最終引發流動性危機和通貨膨脹,經濟危機周而復始的出現,資本擴張陷入一個“產品過剩-資本過剩-勞動力過剩-產品過剩”的邏輯循環困境[5]。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資本市場主要服務于資本家這一少數群體,資本市場甚至成為大資本家掠奪剝削中小企業和勞動者的工具。現實的經濟活動中,資本擴張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信貸擴張,利率下降也就成為必然,這就激勵了企業在生產中傾向使用更多資本而不是勞動力,勞動收入份額不斷下降[6],導致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的相對收入狀況逐漸惡化。基于這種考慮,許多發展中國家施行了資本抑制政策,然而資本市場的非自由化不但沒有縮小收入差距,更將本國經濟帶向了衰退和蕭條境地。因此,作為現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資本擴張的歷史進程無法阻擋,無論是簡單否定資本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還是忽略資本擴張負面影響的新自由主義思潮,都是超越歷史現實和不切實際的,并不能增進人類福祉。
(三)抑制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決定了我國特殊的資本擴張路徑。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產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要素市場則相對滯后,特別是資本市場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沿海地區率先開放,拉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序幕,也為非均衡發展道路進行了鋪墊。發展過程中,盡管空間相鄰為產業集群的擴散、資本的溢出以及擴大市場交換范圍創造了條件,但是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資本的空間溢出效應常常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不能自然的作用于鄰近區域和行業,這也是行業分化和區域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財政分權制度導致地方政府產生了相互競爭的動力,也就是所謂的經濟增長“錦標賽”模式。獨特的地方財政模式導致了區域之間的市場分割,特別是國有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地方保護更加嚴重,資本擴張過程中也就更加難以形成區域性的集聚和分工,跨區域的空間阻隔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點。地方政府處于政績考慮也只重視本轄區內的資本市場一體化,往往忽視了與相鄰地區的市場融合[7]。普遍的資本市場分割割裂了區域之間原本應有的經濟聯系,區域分化問題逐漸嚴重,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得到抑制,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