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月
[摘 要] 通過對濟南市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留守經歷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就業競爭力要明顯低于沒有留守經歷的新生代農民工,且主要表現在受教育水平低、技能水平低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差等方面。留守時期的成長經歷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就業競爭力的積累,因此政府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留守時期的社會關注度,提升留守時期的教育水平,建立以促進就業為主的職業技能學習體系,同時還應倡導改善留守時期良好的文化氛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為今后的就業儲備良好的個人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 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競爭力;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8-0019-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戶籍制度開始松動,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流動到城市尋找工作。受到自身就業能力與城市就業壓力影響,他們大多工資水平不高,居無定所,加之受到我國與戶籍制度掛鉤的教育政策的制約,使得他們不得不將自己子女留在農村的家鄉。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階段以及人格與生活習慣的形成都在留守時期形成,因此留守時期也是農民工子女的人力資本開始形成的時期。然而,由于父母外出務工,不能陪伴他們共同成長,加之留守時期的監護人多是爺爺奶奶,文化素質不高,長期的留守生活使得農民工的子女在人力資本開始積累的時期得不到相應的積累。同時,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也不利于留守子女的精神健康,這些都對其未來的個人就業競爭力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就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現狀分析
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中,有47%的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與49%的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處于初中學歷水平,小學及以下學歷的有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男性占9%,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占11%,僅有28%的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與31%的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歷層次達到高職或高中水平。而在大專及以上的學歷水平中,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占據的比例更少。
學歷反應了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可以反應出一個人的知識層面與綜合素質狀況,在當前城市的就業市場中,學歷是必不可少的敲門磚,高層次的用人單位會對就業者提出明確的學歷要求。而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狀況絕大多數只停留在義務教育水平,甚至有9%的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與11%的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學歷僅為小學及以下。因此,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特別是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之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更低。受低學歷水平的限制,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從事對學歷要求不高的職業,而這些職業多半為就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的建筑業和制造業,不利于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長期就業發展。
(二)技能水平現狀分析
在對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現狀進行調查時,僅有32%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過技能培訓,超過一半以上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參加過技能培訓。且參加過技能培訓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中,有47%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是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發現自身技能與所在崗位的要求不匹配,通過自費的方式參加技能培訓。且有67%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沒有獲得過相關技能水平的證書,在職業學校所學到的技能理論缺乏實踐,不能與當前就業崗位所要求的技能相匹配。
隨著勞動力市場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在就業中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作為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學歷水平不高,只有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才能在求職中占據優勢地位。然而,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比例非常低,絕大部分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沒有獲得相應的可以證明其技能等級的資格證書,且在技能學校學習的相關職業技能針對性較差,不能適應現實就業崗位中的技能要求。因此,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當前的技能狀況不適應崗位發展的需要,無論在求職還是就業中都不占有優勢。
(三)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在對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時,有78%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特別敏感,在工作中總是曲解領導與同事的意思,內心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能專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有62%的人表示自己有暴躁和易怒的傾向,特別是在服務業工作的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與顧客發生口角,甚至產生肢體沖突;有54%的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與領導或者同事吵過架;有67%的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過度自卑,很難融入到城鎮職工的氛圍中去。
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就業有促進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每天都是充滿自信與熱情地工作,他的工作效率就會高,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有益于與領導及同事的相處。相反,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多數有負面情緒存在,且不能對自己進行及時的疏解,如果將這種不良的情緒帶入到工作中,便會影響工作的質量,長此以往,會因工作失誤而失去工作。同時,長期帶有負面情緒不利于就業中人際關系的交往,影響他們與領導及同事的溝通,使得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很難融入到城市中,不利于其長期在城市就業和發展。
三、留守經歷對濟南市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就業競爭力影響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時期教育資源差
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業及教育都是其留守時期在農村完成的,因此農村的教育水平對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有著重大的影響。首先,農村的教育設施相對落后。在對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訪談中發現,多數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農村的學校多為寄宿制,為了滿足學生的住宿要求,許多教室被改成宿舍,每個班平均有60多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上課,聽課質量不能保證,且缺乏多媒體設施的支持,上課只能靠教師的板書。其次,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農村的教師多數未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也沒有獲取相應的技能證書,年輕的教師不愿意到農村任教,而剩下的老教師多數教學觀念陳舊,甚至不會說普通話。再次,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多與應試教育直接掛鉤。農村落后的教育水平制約著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利于教育資本的積累,因此制約了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
(二)留守時期的職業教育不到位
職業技能水平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培訓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很多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到城市就業后才發現自身技能水平與崗位所要求的不一致,參加培訓時,由于缺少相應的理論知識,培訓效果并不理想。農村的學生在接受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后,除了部分通過升學考試升入高中的,絕大多數都進入到職業學校學習。然而很多職業培訓學校在招生時,專業劃分不明,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的興趣及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能專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校只注重技能理論的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實踐機會。因此,當學生走出校門面對工作時,由于缺乏實踐,不能適應工作中的技能要求。還有一些技能培訓學校不注重技能理論知識的學習,直接將學生派去企業的生產車間進行實踐,學生由于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不能掌握更高層次的技能。留守時期職業教育的不到位使得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中處于劣勢地位。
(三)留守時期的文化氛圍差
留守時期一些不良的文化氛圍及傳統習慣都會對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對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訪談中,部分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表示,由于農村老人的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因此女孩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投資。其留守時期,父母外出打工掙到的錢除了支付日常的生活花費外,在教育投資上更偏重于家里哥哥或弟弟,作為監護人的爺爺奶奶也希望女孩盡早工作掙錢支付家中男孩的教育投資。因此,女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比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更低,且由于從小就因為性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會加深就業中的自卑心理。而男性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小時候生長在農村,但是由于留守時期受到監護人的溺愛,在物質上也會得到父母的偏愛,因此多數比較驕縱,有過激行為時也得不到及時的糾正與制止,因此在就業中的抗壓能力比較差,容易產生暴躁易怒的情緒。
四、提升濟南市留守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強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改善農村教育的基本設施建設,完善教學設施,特別是住宿制學校教學樓的修建和改進,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住宿和學習環境。加大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采購數量,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加大體育設施以及實驗室設備的投入力度,大力興建圖書館,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以及求知熱情。同時還應定期對教師開展專業性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教學水平,把教師的教學質量作為首要的考核內容,多創造與城市中優秀教師的交流與學習機會,定期派城市中的優秀教師對農村的教學內容進行指導,提升教師的工資水平,增強年輕教師的留教意愿。
(二)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系
要開展多樣、靈活且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把技術理論教育與生產實踐及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與就業能力的培養,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吸引外資舉辦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和投資多元化。職業能力的開發要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與特點,并要與市場的需求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提前了解并適應今后的就業崗位。同時還應加大對公共就業培訓機構的投入,改善培訓條件,提高培訓質量,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操作訓練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
(三)改善留守時期的文化氛圍
基層政府應以身作則,加大先進思想的宣傳力度,定期對留守子女的家庭進行走訪,深入了解留守子女的生活狀態以及需求,多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定期對其監護人進行監護能力的考評,對于沒有盡到監護責任的監護人應施以相應的懲罰。學校的教師應定期對留守子女的家庭進行走訪,對留守子女的不良行為要進行教導與制止,并要經常與留守子女的父母進行聯系,多向他們反應子女的學習及生活狀況,勸導他們多回家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加強對子女的教育與關愛。
[參考文獻]
[1]紀韶.留守經歷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J].人民論壇,2016(12).
[2]南方,李振剛.“90后”農民工童年經歷與社會資本積累的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3]李志華.對農村留守兒童未來就業問題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2(6).
[責任編輯: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