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芳 高莉
摘 要 本文回顧了評價理論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對評價理論的內涵、哲學依據和翻譯應用分別進行了分析。哲學依據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哲學三個方面。評價理論在翻譯應用中的哲學依據從譯者主體性、翻譯標準、翻譯價值體系到翻譯批評標準進行探討。研究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評價理論 哲學基礎 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11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YUAN Ruifang, GAO 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alua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value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ranslation criteria, translation value system,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criteria. Problems found in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Keywords evaluation theory;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ranslation
1 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建立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語篇語義學基礎上,把語言人際意義的研究擴展到詞匯層面。Martin & White在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中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評價理論,標志著評價理論的成熟。評價理論從社會視角出發,通過對“評價詞匯”(evaluative lexis)的研究,領會人際意義和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尤其是由感情移入(empathy)和系譜聯系(affiliation)所造成的社會連帶關系(solidarity)(王振華,2001)。
評價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介入(ENGAGEMENT),態度(ATTITUDE)和級差(GRADUATION)。介入分為自言和借言,態度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級差分為語勢(強勢和弱勢)和聚焦(明顯和模糊)。評價理論中的各個分支是多種組合關系,如選介入中的借言,借言表達態度(通過情感、判斷和鑒賞),借言表達的態度有級差(強勢和弱勢)。若從介入中的自言入手亦是如此。
2 評價理論的哲學基礎
評價系統語義系統借鑒拉波夫的敘事學、巴赫金的對話主義等思想,有利于實現評價性語言的表態和主體間磋商立場、達成結盟的功能(Martin & White 2005)。哲學家從四個維度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觀和方法論來觀察和分析問題,本文試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哲學三個方面研究評價理論的哲學依據。
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評價理論以主觀性、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為其哲學基礎。主觀性與客觀性相對,個人的情感態度都屬于主觀性。評價理論研究人的觀點、立場和態度,其態度、介入和級差子系統圍繞人際意義展開。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外表,也體現在千差萬別的內心精神世界。同時,個體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處于與自己、與他人、與客體、與對象等的多重關系中,與他人以語言(符號)或行為的形式交往。自言自語是一種特殊的建立主體間性關系的方式,雖然“兩個”主體重合,語言交流或者情感表達仍然體現了主體間性。Halliday認為語言的本質探究應回到語言與人的社會(人際)環境:作為“社會人”的人以及作為活生生的、口頭的、主體間的社會符號。
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評價理論的認識論基礎偏向經驗主義。經驗主義以個性研究為主,理性主義以共性研究為主。經驗主義多采用歸納法,理性主義推崇的演繹法和內省法。經驗主義語言學派和理性主義學派只是就其理論傾向而言的,并不表示兩者在任何問題上都針鋒相對(陳勇,2003)。從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并存和融合現象日趨明顯,今后可以運用理性主義的規則和先進技術處理理性主義的語言資源。
從價值哲學的角度看,評價理論以情感主義為其價值哲學基礎。劉世鑄認為評價包括三個因素: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三者以情感主義為出發點。筆者認同劉世鑄的觀點,評價理論以情感為核心,建立在個人對評價對象的情感體驗(個體情感差異)基礎上,隨后產生對評價對象的認識、理解到做出相應的反應。Martin等人把其他形式的評價看作是制度化的情感(Institutional Affect) (Martin & White,2005)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心理學中評價理論觀點截然相反,認為評價是情感的前提,二者情感的概念相似度過高而容易混淆。眾所周知,心理學中的評價理論和本文中評價理論雖同屬人文學科,但二者使用的闡述方法不同,所在的領域也不同,二者觀點很難完全一致。目前涉及評價的本質、非情感因素的討論不充分,妄加否認或者肯定情感核心地位的做法不可取。
此外,國內學者從以下方面對評價理論的哲學依據進行探討,劉世鑄指出介入和主體間性的相關性(劉世鑄,2010),陳令君從評價論和評價意義的角度界定評價理論的哲學依據(陳令君,2007),侯杰認為評價理論的核心基礎是情感主義哲學(侯杰,2014),胡文輝認為在價值論上,評價理論的態度系統、介入和級差系統分別以情感主義和巴赫金的對話主義為哲學基礎,后來從存在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三方面論述評價理論的哲學基礎(胡文輝,2010,2015)等。但是評價理論的哲學基礎尚未形成體系,需要進一步探討。
3 翻譯研究中的評價理論哲學基礎
本文研究評價理論對翻譯研究的貢獻,從譯者主體性、翻譯標準、翻譯價值體系到翻譯批評標準,探討翻譯研究中的評價理論哲學依據。
從作者、譯者再到讀者的過程中譯者處于樞紐地位,既要將作者原作加工創造予讀者,又要考慮讀者的實際需求和可能反應。譯文打上譯者烙印,反映譯者的情感態度等評價意義和主觀性。譯者決策會受到自身文化教育背景、市場需求、經濟狀況、家庭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評價與翻譯:譯者決策中的關鍵點》(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中作者“辨識和分析最易受到譯者干預(intervention) 和譯者主觀性影響”的觀點與本文評價理論的主體性、主觀性不謀而合。在評價中,“沒有主體需要,一切實際活動都失去了推動力和動因。所以在評價認識中,不是懸置主體的問題,而是以主體的需要與目的性為主要參照和基準的。”(《引論》第 31 頁)評價主體的中心性和客體的價值和客觀屬性相輔相成。
語篇語調是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翻譯過程中,應結合語篇特點譯者風格,實現社會符號的轉換。從源語向目標語轉換后,能否達到“意義對等”是檢驗翻譯質量和效果的標準之一。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好的譯文在概念意義、語篇意義、人際意義上都能與原文對等。從評價理論的角度看,好的譯文需要譯者與作者所表達的態度、動機、判斷、決策等的對等,在原文文化背景下推敲作者的內心活動,以更好地實現譯文與原文的對等。
作為評價客體的譯文滿足作為評價主體的讀者的某種需求,對評價主體來說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一種只存在評價客體和評價主體間的關系,屬于價值學范疇。讀者對譯文有所期待,感受譯文通常要經歷兩或三個階段:評價初始階段,作者將自身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文字形式儲存下來;第二次評價,譯者與作者的思想碰撞或者共鳴,產生與原創價值不同的價值。在翻譯過程中代入評價性語言(evaluative language),起到溝通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作用。若讀者是譯者,譯者評價客體和評價主體看似未改變,可是再次面對譯文時的心境和遭遇不同,賦予譯文不同的價值。價值效應不是一次性釋放的,而是以潛在形式將價值儲存起來。
評價理論屬于價值學的范疇,它的哲學基礎是價值哲學。價值哲學出現比較晚,真正誕生和發展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翻譯批評學的翻譯批評標準以價值學中的評價理論為依據(呂俊,2007)。不同于一般的哲學認識,評價論中的認識則不僅包括揭示客體本質與內在規律的認識論的認識,還必須進一步揭示客體的人際意義與價值效應,即看它是否能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
除了以上四個方面,評價理論對“不忠實”的翻譯現象的分析、對翻譯評價意義的翻譯方法研究、對具體翻譯文本的分析等都是評價理論在翻譯中的重要應用。評價理論哲學基礎的研究對翻譯應用的促進作用,從態度、介入和級差各個系統均有體現。評價理論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出發,運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驗證。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為評價理論的發展帶來了變革,為評價理論的實證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但是目前仍然面臨著評價意義過于復雜、計算機自動化處理難度較大的問題。
4 總結
評價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人際意義的拓展,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是評價理論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所依靠的哲學基礎尚未形成體系,需要進一步探討;翻譯理論的價值系統應由作者的價值取向、譯文的價值性和讀者的價值選擇的組成,需要逐步完善;而新型研究方法——語料庫不能有效地投入使用。隨著該理論的進一步完善,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其前景會越來越明朗。
*通訊作者:高莉
參考文獻
[1] Martin,J.R.&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 Munday,J.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M].Abingdon: Routledge,2012.
[3] 陳令君.評價論對語言評價意義研究的啟示[J].求索,2007(11):197-198.
[4] 董詩文.評價理論與翻譯研究的聯姻——《翻譯與評價: 譯者決策中的關鍵點》介評[J].外國語,2015(3):100-104.
[5] 陳勇.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爭——關于西方語言學研究中的認識論[J].外語學刊2003.3.
[6] 侯杰.話語評價理論的情感主義哲學淵源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143-146.
[7]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2010.
[8] 胡文輝,余樟亞.語言評價理論的哲學基礎[J].江西社會科學,2015(3):31-35.
[9] 劉世鑄.評價理論在中國的發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33-37.
[10] 呂俊.對翻譯批評標準的價值學思考[J].上海翻譯,2007.1.
[11] 王振華.評價系統及其運作[J].外國語,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