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勃
《鋼琴大師的教學筆記》(鮑里斯·貝爾曼著,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從聲樂知識和鋼琴的基本理論入手,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結合鋼琴練習和鋼琴演奏兩方面,既為讀者講述了鋼琴練習的技巧,也為演奏者提供了有效的實戰方法。本書不僅對大多數的鋼琴學習者有所幫助,也針對不同階段學習者出現的多種問題進行了解答,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完美融合。
從整體結構和核心內容來看,本書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全面性。作者從鋼琴的理論知識進行切入,逐步對音色、觸鍵、運音以及樂句劃分和踏板的具體應用等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和說明。涵蓋面廣,內容全面,內涵豐富。音色,雖然是鋼琴彈奏技術的基礎,能夠保證快而有力的彈奏,但并沒有被人們所重視。在這里,作者對音色的重要性進行了強調。
首先,關于觸鍵的方式,作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觸鍵指的并不是把手指垂直向下擊打琴鍵,而是通過與琴鍵保持某種角度進行觸鍵。并且,不同類型的音樂,音色和觸鍵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如,輕柔的和沖擊力較強的音樂作品觸鍵方式必定不一樣。如果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彈奏,那么必定出現刺耳、生硬的聲音。作者對影響音色和觸鍵的幾個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重量、運力、速度、深度感知、手型,這些都是依附于彈奏者的指尖。因此,鋼琴家指尖的敏感度極其重要。其次,除了音色、觸鍵,當然演奏技巧更為重要,這是每一位鋼琴家藝術個性的重要體現。作者通過對以往鋼琴方法論和技術問題的研究,認為要想使鋼琴演奏呈現自然效果,必須保證手腕沿著旋律輪廓方向輕巧地橫向移動。同時,在每一個樂句的結尾處使用輕緩上升的手腕動作,可以使樂曲聽起來較為輕柔,讓人無限回味。每一位鋼琴家的彈奏技巧都是通過大量曲目的練習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經驗。而在練習彈奏時,音階和琶音是必須日常練習的。并且,練習曲和專項手指練習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作者認為,運音是演奏家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每個音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彈奏者所要關注的,因為對音尾的控制可以為一首樂曲的觸鍵增添清脆度和準確性。再次,踏板作為對手指觸鍵的補充,能夠協助手指產生或加大或混合聲音等。因此,作者對踏板在鋼琴彈奏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分析。踏板的變換對于樂曲的聲音有極大的幫助。通過踏板與手指觸鍵的密切配合,創造和聲、復合聲的效果。通過踏板,鋼琴家可以彈奏出很多特殊音效,聲音的多樣性也得以體現。需要注意的是,踏板方式不能預先確定,必須根據彈奏需要即興地使用,這樣才能產生悅耳、自然的聲音。
第二,實踐性。本書不僅涉及了鋼琴演奏的理論知識,更為教師和學生展示了演奏和演出的技巧,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提高練習和演出效果。
首先,作者支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一步樂曲作品的全局進行分析,包括作曲家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生活閱歷,以使學生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整體意蘊。作曲家在生命的不同時期、不同的生活場景下創作的樂曲,體現的情感色彩必定是不同的。學生把自身置于作曲家的情感世界中,有利于他們理解整體的文化背景,還可以幫助學生產生創作靈感。其次,作者認為現實演奏中,專業素質和演奏技巧是鋼琴演奏者的最低底線。業余演奏者或許具有非凡的才華,但人的天分在過了青春期以后是呈下降趨勢的。他們的演奏水平往往存在比較大的起伏變化,不會像專業演奏者那樣,在何種情況下都會保持一定的演奏技巧,以使聽者可以接受。因此,在音樂創作中,必須體會不同的情緒和生活,才能獲得足夠的創作靈感和源泉。同時,感情的表達和作品風格與時代特征是密不可分的。在創作時,要選擇合適的風格將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情感的統一性、連貫性和變換性都可以通過作品的基調來展現。再次,作者結合演出實踐,對演出前后演奏者的心理狀態和準備工作進行了分析和梳理。演奏效果如何與樂曲的結構感有極大關系。演奏者必須了解樂曲的每一個細節,建立與作品之間的默契感,并將這種感覺持續于整個演奏之中。最好的演奏是演奏者同時處于多個時間維度,在現在的時刻,彈奏過去的素材,并引起人們對未來的期待。此外,演奏者的心理狀態對演奏效果的影響是極大的。隨著演出的臨近,演奏者難免出現緊張的情緒,瞬間的失憶或許會使演奏者出現焦慮的心理,甚至舞臺恐懼。此時,演奏者應該做的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任務上,緩解緊張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在演出前,演奏者要做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準備,調整心理狀態,并與其他演奏者相互鼓勵。最后,作者就鋼琴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情感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做學生想象力的激發者,并學會用平等的態度與學生相處。學生則要勇于嘗試和創造,在教師教授知識之后,要把這些知識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之中,才能產生實際效果。
(作者系海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